《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
国务院关于《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函〔2024〕178号
江西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
你们关于报请批准《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南昌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南昌是江西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昌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到2035年,南昌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4.4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22.0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67.8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998.63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32.36亿立方米。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参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强南昌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四、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推动江西赣江新区(南昌部分)与中心城区城市功能互补,强化市域城镇间的协调联动。加强赣江、抚河、潦河等河湖水域空间的保护修复,系统保护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严格候鸟和水生生物主要迁徙洄游通道、重要栖息地等空间管控,筑牢梅岭、峤岭、大公岭等生态屏障。保障现代都市农业空间需求,优化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需求。强化铁路枢纽功能,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洪涝灾害防治,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统筹安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引导城市紧凑布局,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严格开发强度管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和土地综合整治。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塑造河湖环绕的滨水城市特色风貌。
五、维护规划严肃性权威性。《规划》是对南昌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健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将规划评估结果作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规划实施保障。江西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要指导督促南昌市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规划》印发和公开。南昌市人民政府要依据经批准的总体规划编制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依据详细规划核发规划许可,加强城市设计方法运用,建立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统筹管理制度,强化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立健全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自然资源部要会同有关方面根据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加强指导、监督和评估,确保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多规合一”改革的决策部署,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要及时请示报告。
国务院
2024年11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一幅愿景勾勒美好未来
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标杆城市
国务院批复明确,南昌是江西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批复要求,《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昌篇章。
面向2035,南昌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厚望重托,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聚焦“一枢纽四中心”建设目标,筑牢安全底线、优化空间格局、提升效率品质,努力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
“《规划》以加快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为目标,科学描绘了南昌开发、保护、利用的空间蓝图。”南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指出,《规划》锚定一个目标愿景、四个城市性质、一个核心功能描绘城市发展蓝图,构建了“一核一带两翼,一湖两屏五田”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核一带两翼”,是指统筹城市都市区规划建设,作为市域增长核心;构建南昌与九江、南昌与抚州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发展轴带;打造进贤县和安义县两个特色城镇发展组群,作为城镇发展的两翼。“一湖两屏五田”,则是重点保护全市最重要的生态源——鄱阳湖,协同东西两侧山脉构建生态屏障,保护利用赣江下游、抚河流域、锦江流域、潦河谷地、环军山湖五片农业集中发展区,促进农业现代化。
一个目标愿景,南昌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发挥省会引领价值。
高标准建成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标杆城市,在全省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南昌面向2035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南昌生态优势,要在全球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市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城绿融合的空间形态和产城融合的功能布局基本成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空间体系基本建成,“山江湖城”城市特色得到充分彰显,城乡人居环境品质稳步提升。
四个城市性质与一个核心功能,要求南昌紧紧围绕江西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使命担当,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这为南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规划》明确,南昌要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形成承东启西、多向合作、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区域开放新格局;要支撑中部地区崛起,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样板,走好绿色崛起之路,让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要建设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标杆,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示范;要通过推进南昌市中心城区与南昌县中心城区、赣江新区的城镇一体化发展,建设都市圈中心城市,提升省会带动能力,引领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一张蓝图引领蓬勃发展
构建“一主四副,揽山伴湖,拥江发展,组团布局”城市空间结构
面向2035,国土空间结构的优化,也为南昌“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高标准建成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标杆城市”擘画了更大的蓝图。
“围绕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紧扣‘一枢纽四中心’建设目标,《规划》明确了‘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城市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主四副,揽山伴湖,拥江发展,组团布局’的城市空间结构,整体谋划了城市都市区空间布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人表示。
更辽阔,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规划》不仅通过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构建了“一主四副,揽山伴湖,拥江发展,组团布局”的城市空间结构,还通过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合理增加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业、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科技创新、金融商贸等高端综合服务功能;增加公用设施用地,保障城市安全。
更开放,构建畅通、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强化以南昌为核心的高铁和城际铁路布局,有效提升南昌在国家铁路网络中的地位;构建“两环十二射”的市域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强化南昌与都市圈其他城市互联互通;构建“十纵十横十联”多层级立体化骨干道路网络,打造中心城区1小时通勤圈;建立以轨道交通系统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的绿色低碳公共交通体系,保障市民基本出行。
更活力,优化产业空间和创新空间布局。《规划》按照不同产业类型空间需求,科学谋划服务业、制造业、科创空间,引导产业空间向园区集中,构建四大产业圈层。围绕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总体布局,以高新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域协同创新,加快推进科技园区、科创城、创新型县(区)升级发展,打造“一核引领、东西驱动、南北升级、多点发力”的多层次全方位区域创新格局。结合创新空间格局,增加科技研发、科研服务、新型工业用地等科研产业用地供给。
航空链接全球,高铁跨越山河,公路四通八达,航运通江达海,“空、铁、公、水”多式联运,缩短了南昌与世界的时空距离,铺就了南昌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南昌国际陆港、国际智慧空港两大国际性口岸南北呼应,物流产业园多点支撑,使得国家物流枢纽竞争力日益增强。
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如璀璨的项链,串联起未来科学城、瑶湖科学岛等创新高地,激活新质生产力;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升级提质,支撑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中心活力区引领带动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创新、制造、服务空间同频共振,形成了南昌园区集聚、优势互补的产业新格局。
未来,南昌将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引领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与周边城市携手共进,共同书写中部地区崛起的新篇章。
一个目标筑造幸福之都
构筑“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南昌以全龄友好城市为目标,高标准建设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差异化打造覆盖全域的城乡生活圈,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基础设施韧性,让市民享受便捷、贴心的公共服务。
这里的城市公园蓝绿交融,将自然景观与城市空间完美融合,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即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宁静与美好。
这里的城市交通便捷高效,城市道路纵横交贯、轨道交通成环成网,慢行空间友好舒适,让市民每一次出行都轻松自如。
“我们希望通过《规划》,努力将南昌打造成为‘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的‘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城市。”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人介绍,《规划》坚持以“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描绘了更有温度、更具魅力的美好未来生活图景——
打造宜居空间方面,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配套齐全为目标,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便利舒适的现代化居住生活环境;
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以全面覆盖、普惠均衡为目标,分级分类构建功能健全、服务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立健全覆盖社区、主体多元、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簇群;
增强城市保障能力方面,构建畅通便捷、安全可靠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和各类设施的用地布局,积极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和海绵城市建设,畅通各类能源输送廊道网络,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方面,立足南昌大都市、大生态的特色,构筑“揽山拥江、五楔入城、绿脉织网”的都市区绿地系统和“一江三脉、多湖塑心、水绿交融”的都市区水系系统,构建城市景观廊道和通风廊道……
被多次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南昌,正一如既往地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脉文化彰显豫章魅力
突出“山江湖城”空间特色
作为襟江带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昌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碧波荡漾的赣江穿城而过,与鄱阳湖遥相呼应,共同织就了一幅动人的水乡画卷,赋予了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水生态环境。在这里,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片叶都摇曳着生态的赞歌,南昌正以“物华天宝的生态城市”之名,向世界展示着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从滕王阁的壮丽巍峨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庄严肃穆,从绳金塔的古朴典雅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神秘莫测,每一处历史遗迹都是南昌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讲述着过往的辉煌与荣耀。南昌致力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让古老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人杰地灵”的赞誉更加名副其实。
因南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水景观和红色资源丰富,素有“七门九洲十八坡,五湖九津通赣鄱”之称,《规划》基于其“山江湖城”城市底蕴与基础特征,以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传承历史文脉精神、彰显城市风貌特色、提升空间环境品质为目标,构建了“一核两片三带”全域历史文化保护格局,并按城内、城边、城外三个空间层次分层分类梳理现状魅力资源,突出“山水风光、豫章风采、乐活风尚”的景观特色,塑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新美景,描绘“湖光山色满江城”的城市新画卷。
未来,南昌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将持续唱响“物华天宝的生态城市、人杰地灵的英雄南昌”的城市品牌。
翼轸星下,衡庐山间,豫章雄立千年岁月;
鄱湖之滨,赣江水畔,洪都尽显美丽画卷。
携手并进,扬帆起航,南昌将以总体规划为引领,弄潮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高标准建成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标杆城市,共赴2035的美丽之约,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昌篇章。
(洪观新闻记者刘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