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春
近日,北京市民赵女士遭遇共享移动电源价格“背刺”一事引发热议。她称,租借共享移动电源时,只看到了租借价格2元,没想到是2元/30分钟,一顿饭的工夫共享移动电源被扣款10元。不仅如此,扣款协议中还出现了“您确认并不可撤销地授权某科技公司发出扣款指令……”的字眼。
作为共享经济大潮中的一员,创造共享移动电源的初衷是为了与人方便,大多设立在各地的饭店、酒店等人流量大的场所,能快速便捷且高性价比地解决手机缺电的燃眉之急,同时平台运营方也可以通过提供租赁服务获得盈利,实现多方共赢。然而,随着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该领域各种乱象频出,在黑猫投诉平台,目前涉及共享移动电源相关的投诉超2.6万条。
共享移动电源行业作为新业态,追求盈利无可厚非。我们看到,历经跑马圈地、烧钱扩张的野蛮生长期,该行业格局基本固定,进入精细化发展期。可是仍能发现,一些共享移动电源运营方,通过简单方式提价、缩减共享移动电源的成本来提高利润率。甚至,有些共享移动电源在没电的情况下还能够租赁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体验感逐渐下降,让共享移动电源从曾经的便捷工具变成了如今的“烫手山芋”。殊不知,运营方这样的小把戏很可能会被消费者抛弃。
行业乱象只是表象,往深处看,一方面,共享移动电源行业其内核是租赁,租赁经济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主要是根据消费者支付的使用费用进行分成,靠规模取胜,因而共享移动电源自诞生起就带着“重资产、重现金流、低壁垒”三大特点,导致其运营成本大,后期盈利能力下降,进而走“旁门左道”;另一方面,共享移动电源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因缺乏市场规范和监管,逐渐形成了逐级“薅羊毛”的利益链,不仅身处其中的平台、商家等苦不堪言,处于消费链条末端的用户更是深受其害。
共享移动电源运营方充当“刺客”不是长远之计,关键在于寻求成本与回报、价格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平衡点,认识到解决盈利降低的根本措施是升级自身产品业务,只有通过科学定价策略、增加归还网点、科学设置充电时长收费标准、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才能重新赢回大众的“好口碑”。
同时,监管部门更不能对其放任自流,应该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共享移动电源行业服务标准,持续推动从源头解决经营不规范问题,并进一步健全消费者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理消费者反映的问题,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