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志刚 文/图
12月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批复《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船闸竣工后,南昌市通江达海能力进一步增强。
新时代锚定新格局
场景:12月11日,蒙蒙细雨中,隆兴大桥仍在紧张施工。该桥(下庄湖桥与金水大道连接段)主体工程已完成,还需进行标识标线、照明安装等附属工程施工,计划本月底实现主线通车,南昌市大力推进的十桥同架取得可喜进展。
《规划》:南昌是江西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解读:在《规划》的总体目标中,除指出南昌是江西省省会之外,还特别提到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截至2024年8月,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2座。
南昌地跨中部地区、华东地区两大地理分区,沟通上下游,链接南与北,拿下“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这是对其优越地理位置的认可。“重要”与“中心”的定义,更寄托了国家对其在未来10余年发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作用的期许。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为中心城市,同时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为定位,既有针对性,亦有前瞻性,支撑南昌未来发展的宏观体系豁然开朗。背靠长江经济带,手挽长江中游城市群,东融长三角城市群,南向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样的地缘优势下,南昌都市圈发展也将迎来全新的机遇,在做大做强省会的同时,引领全省发展。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早在2013年,南昌市已被确立为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在对外交通方面,南昌重点推动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提升南昌港水运通江达海功能;优化南昌东站等综合客货运枢纽布局,积极谋划推动武咸昌、昌福(厦)等高铁建设,提升南昌在国家铁路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到2035年实现“124高铁交通圈”,即:1小时通达南昌都市圈,2小时通达长江中游城市群及省内其他设区市,4小时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
在道路网络方面,南昌市积极构建“两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络和“十纵十横十联”干线道路网络体系,实现“10分钟上骨干道路、30分钟上环城高速、60分钟可达南昌都市圈重点城镇”的目标。
南昌市如何落实战略部署?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伍锡论认为,除坚持底线安全思维,筑牢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基础,全面融入发展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之外,还要落实省会引领战略,推动南昌都市圈融合发展。推进南昌市中心城区与赣江新区、南昌县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南昌为中心、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多节点城镇走廊发展格局,提升南昌的集聚效应,增强高端服务和科技创新功能,进一步提高人口集聚规模和经济密度。联动赣江新区,发挥省会辐射带动作用,以推动都市圈城镇、生态、产业空间协同布局为重点,加强南昌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引领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成色更足
场景:12月12日中午,位于新建区的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体态优美的东方白鹳吸引了不少“长枪短炮”。镜头中,它们时而在水中觅食,时而振翅高飞……南矶湿地成为候鸟绝佳越冬场所,目前共有各类越冬候鸟7目11科34种达14.1万羽。
《规划》:到2035年,南昌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4.4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22.0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67.8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998.63平方千米以内。
解读:绿色是南昌发展最动人的底色。赣江穿城而过,与中国最大淡水湖一衣带水,“一江十河串百湖”,大城大湖和谐共生。
南昌市策应国家战略,积极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打造南昌市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六坝共筑”是建设南昌都市圈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对于如何用活用好南昌市独特的山江湖资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董珂结合《规划》解读认为,南昌市应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融合水网、林网、鸟网,整体构建“一湖三脉,两屏多廊”的生态保护格局,加强鄱阳湖、梅岭等重要生态源保护,提升水生态环境,系统优化以白鹤、江豚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城内重点结合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提升历史文化、都市风采、生态湖泊三种城市魅力空间;城边利用生态绿楔,营造西山梅岭、扬子绿洲、抚河湿地、八一水乡四片郊野魅力空间;城外打造潦河绿谷、海昏遗址、鄱阳湖滨、抚河古镇、锦江林岗、市汊古埠六大品牌魅力空间,让南昌成为融在风景中的城市。
建设有温度的城市
场景: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建设正在扫尾施工。该工程统筹步道连通、景观营造、码头布局,努力把最美的赣江岸线和历史文化景观留给市民游客,工程预计12月底全面竣工。
《规划》:以全龄友好为目标,高标准建设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差异化打造覆盖全域的城乡生活圈,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解读:仔细研读,《规划》字里行间闪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近年来,南昌市围绕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系统谋划和实施了一系列项目,比如筹建市图书馆新馆、补齐中小学义务教育短板项目,加速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等。
“《规划》以‘全面覆盖、优质均衡’为目标,对居住、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城市公园等民生服务设施进行了统筹安排。”南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吴頔梳理了可行做法——
在居住环境方面,满足多元化的住房需求,合理调整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不断拓宽保障性住房供应渠道,依托南昌特色“1+5+X”社区邻里中心发展模式,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便利舒适的现代化居住生活环境。
在文化方面,完善市图书馆新馆等各类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进“孺子书房”等群众文化场馆项目融入百姓生活。
在教育方面,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设施的期盼,以城乡生活圈为基本单元,统筹优化学前和义务教育设施布局,高效推进南昌中学、行知中学、洪都中学等基础教育设施项目建设。
在体育方面,完善省市级体育中心、训练基地布局,推进体育公园、街边镶嵌式健身点和社区健身中心建设,为全民体育健身提供有效场所。
在医疗卫生方面,围绕全市构建“4+4+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求,加强优质医疗资源在薄弱地区和重点领域的配置,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现各县(区)至少有1所综合医院和中医院。
此外,南昌市可做好“水”文章,如围绕青山湖、艾溪湖等城内大型湖泊水系,打造一批内容丰富、设施完备的综合公园;聚焦“一江两岸”景观和功能提升,推进实施“两滩七湾”天然泳场等项目,让一江碧水惠及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