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记者从九江市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联合中山大学和江西省瑞昌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成功组装了极危物种鳤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首次获得鳤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和注释信息。相关结果于12月19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旗下的综合性科学期刊《科学数据》上,并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在鳤种质资源解析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鳤曾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数量急剧下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中均被列为极危等级。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2020年12月,在长江公安段发现了7条鳤鱼个体。这是继2017年6月和2020年11月之后第三次观察到该物种,也是近年来首次记录到多个鳤鱼个体的实例。
鳤的再次出现为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机会。在长江流域内,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已经应用于几种濒危物种的保护,例如长江江豚、稀有鮈鲫以及长薄鳅。科研团队基于多种测序技术,成功组装了鳤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共预测了2867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28637个基因(99.87%)得到了功能注释,表明鳤的组装质量良好。
这是鳤基因组信息的首次发布,对于理解遗传多样性、识别独特适应性以及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至关重要。接下来,科研团队还将致力于开展鳤人工繁殖、养殖技术研究,力争实现鳤的可持续人工保种,助力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