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抬头可见的蓝天白云——截至12月24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2天,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或许是触目可及的葱茏青山——全市共完成营造林生产任务4.67万亩,占省下达计划的145.9%,超额完成造林绿化任务,“绿色增量”不断扩大;
或许是身边流淌的美丽河湖——赣江干流、抚河及潦河连续3年水质达Ⅱ类。今年以来,全市33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4.85%,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0.9%;
或许是愈来愈整洁的城乡环境——全市累计完成664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2.7%,在全省排名前列。
这一年,南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步伐继续加快,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保护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清风漫卷白云飘
寒冬已至,但豫章大地上仍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举目远眺,一江两岸,蓝天绿地;环顾四周,城水相依,风景如画。
“近些年来,南昌的空气更加清新,风景更加优美。我出去跑步的次数、里程都多了,也经常在朋友圈发蓝天和‘漫画云’的照片。”58岁的市民李东兵不禁感慨道,“南昌不仅是网红城市,更是生态城市。几乎每个南昌市民都拍摄过南昌天蓝地绿的靓丽风景。”
蓝天白云常驻豫章的背后,是南昌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不断探索和长效谋划。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平战结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按照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状况,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分为“平时减排、战时管控、修养提升”三个时期,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任务,实行差异化管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依托“南昌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整合在线监控、用电监控、高空瞭望等监测监控资源678路,“一站一图”动态化清单更新覆盖各类大气污染源5337个,动态掌握污染排放底数和行业分布特点,大幅提高精细化治气能力。
污染减排是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和基础。我市找对靶子、多源同治、精准打击——
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立足实际“小切口”立法,出台《南昌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若干规定》;构建“天地车人”一体化移动源监管体系,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和在用柴油车抽测,显著提升移动源尾气排放达标率。
强化面源污染管控。道路与工地扬尘是PM10的主要来源。我市制定《南昌市土石方作业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治理,着力解决粉尘颗粒物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
强化工业污染源减排。推动重点企业开展废气深度治理,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目标,并谋划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减排项目,在全省率先启动燃气长累计巡河(湖)7.3万余次,协调解决了一大批涉水突出问题。此外,我市加大河湖管护力度,持续推进无人机巡河,扩大巡查覆盖范围,做到市级以上河湖全覆盖。
管水——
不久前,南昌因赣江沿岸的绝美江景走红社交网络,被众多网友和摄影师誉为新晋“海滨城市”。得益于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赣江南昌段保持一定水位,一改往年冬日枯水期大面积滩涂裸露的场景,形成一幅波光粼粼、江景如海的美丽画卷,千年前《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景观四季常驻。
今年8月,赣江南昌枢纽主支一期工程全面完工,赣江南昌枢纽(主支)船闸实现蓄水通航。这项我省迄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千里赣江,从此有了新模样。
重大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发挥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系统保护治理等综合功能。今年以来,南昌全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市实施水利高质量发展项目98个,年度计划投资55.6亿元,年度完成投资50.26亿元。其中,44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5.93亿元;54个续建项目进展顺利,年度完成投资34.34亿元。南昌水环境进一步改善、水质量进一步提升、水文化进一步彰显。
“两山”转化探新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南昌始终立足绿色生态这个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绿色含金量”。
走进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管理处五星白鹤保护小区,成群的白鹤、天鹅等候鸟在落日余晖中翩舞,美不胜收。据统计,近年来在五星白鹤保护小区监测的鸟类高达150多种,包括白鹤、白枕鹤、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8种,以及小天鹅、半蹼鹬、白腰翡翠、黑鸢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是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村民们与越冬的珍稀候鸟们和谐相处、彼此受益。为了守护好这张“生态名片”,每年10月底,当地人自觉将家禽圈养起来,既避免与候鸟争食,也能预防疫病传染。同时,建设完善观鸟廊道、观鸟民宿、“候鸟医院”等基础设施,成立护鸟义警队,确保候鸟安全越冬。
优美的环境吸引来众多游客。以前在外务工的村民罗江南选择返乡创业,把自家民房改造成民宿,还开起了农家乐。罗江南说,如今村里业态多元,村民们有多重“身份”,像他既是民宿主又是厨师、导游,增收渠道更丰富。
好生态带来好收益。2024年,鲤鱼洲管理处旅游人数和收入实现“双增长”,累计接待游客37万人次,旅游收入800余万元,新增当地就业岗位21个。
推动“两山”转化,三产旅游大有可为,一产二产也“当仁不让”。
清晨,安义县新民乡新民村葱郁的山林里,树枝摇曳,光影斑驳。村民们早早出门,直奔林子,忙着给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山香圆松土、除草。
“新民乡森林多,覆盖率95%以上,生态优势明显。去年,我们在新民村投资建设了安义县山香圆现代化农业示范产业园,整体规划面积约2000亩,分两期建设。目前,已经完成第一期350亩100万株的山香圆种植工作,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3万元。”安义县山香圆现代化农业示范产业园总经理刘磊介绍,“明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联农带农,带动更多百姓创收增收。”
林下经济,不与粮争田、不与林抢地,是林业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市坚定不移推进林业产业建设,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含绿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24年,全市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产油茶、森林药材等产业,全年新造油茶2.17万亩,种植森林药材0.14万亩、林果0.12万亩、林菌100亩,新建立森林药材示范点3个、林下养殖示范基地11个,养殖示范基地产值超过1600万元。
在用好“生态财富”,打造“美丽经济”的同时,南昌坚持“双碳”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南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南昌县(小蓝经开区)的热电联产项目是我市首个、全省规模最大的公用热电联产项目。该项目立足园区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了10公里的供热半径,以固体废物和电煤作为燃料,通过热电联产的方式向辖区的制造型企业集中供热,既节约了煤炭的消耗,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
“目前,我们已实现园区内长达24公里的供热管网建设,覆盖46家用热企业。烟气经除尘、脱硫、脱硝后排放,每年可减少污染物排放约21.12万吨。”负责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铂瑞能源(南昌)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宇峰介绍。
节能降碳,各有高招。华勤电子公司引入“5G+智慧能耗管理云平台”,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富山能源管理系统,为企业节省能耗超过300万元;华润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湾里制造基地制冷系统集成控制,节能率可达到33%,采用的新型磁悬浮冷水机组能节电约26%。
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
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垃圾仓内,三台酷似巨型“抓娃娃机”的抓斗机,忙碌地进行着抓卸作业。令人头痛的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及秸秆等固体废物,在这里被“吃干榨尽”、变废为宝,转换为绿色能源。截至2024年10月底,产业园处理82万吨垃圾,垃圾焚烧发电量达3.63亿千瓦时,实现碳减排量25.6万吨;沼气产生量898.4万方,发电量达1118.1万度,相当于燃烧标煤0.6288万吨,已实现碳减排量6.7084万吨。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南昌,与绿色同行,向美丽进发!
(洪观新闻记者黎姿/文影视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