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溪村雷竹种植基地,村民正在分拣竹笋。
严家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助农增收。图为收购商和村民一起装运菌菇。
削蔸、分拣、打包、过秤……眼下正是出笋的高峰期,在万年县大源镇荷溪村雷竹种植基地务工的荷溪村村民柴竹英,一天能挣100元。雷竹笋是荷溪村的特产,除了夏季,其他季节都出笋,柴竹英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
柴竹英足不出村能挣钱,得益于近年来,地处山区的大源镇依托山区林地资源,打造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特色产业,实现村村有“当家”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去年,大源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31.91万元,8个建制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40万元。村集体的“家底”厚起来,改变了村集体“有心干事、没钱办事”的局面,为山区乡镇振兴蹚出一条新路。
选好班子,能人领着群众富起来
“咩……咩……”3月20日,在大源镇山背村湖羊养殖基地,成群的湖羊叫得欢,村民胡文德正忙着给湖羊添草料。
“我们村就靠养羊发家致富,卖出一头至少能赚400元。”胡文德向记者介绍,因市场需求回暖,今年村里扩大了湖羊养殖规模,目前养了500只湖羊,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湖羊主产区在江浙一带的太湖流域,所以被称为“湖羊”。江浙一带的品种怎么会在万年县落户呢?这不得不提及村里的创业能人胡国爱。
“我原来在江浙一带务工,接触到湖羊养殖,后来我就带着湖羊养殖技术回村发展。”胡国爱向记者介绍,湖羊一身是宝,肉质细嫩、出肉率高,羊粪是花卉、中草药、茶树等经济作物的肥料,羊毛纤维柔软富有弹性,可用于制作呢绒、毛毯等纺织品。
胡国爱依靠湖羊养殖,口袋鼓了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山背村通过发展湖羊养殖,以及种植4000亩雷竹,村集体“家底”逐渐厚实,去年收入突破40万元。
在大源镇,村村活跃着能人带动创业的身影,这得益于大源镇的“头雁先行”工程。当地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突出从农村致富能手、复转军人、回村大学生中推荐和选拔一批村干部,让他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目前,大源镇全镇村两委成员中,致富能手占51%,村级后备力量致富能手占20.6%、回村大学生占17.8%,“村集体自主经营+能人带动”的方式,为各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找对路子,“当家”产业火起来
荷溪村雷竹种植大户汪君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深有体会。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均一亩雷竹地能收获2000至3000公斤雷竹笋,每公斤收购价在16元左右,行情好的时候,每公斤笋能卖到36元左右,除去成本,每亩雷竹赚1万元不在话下。
“我们这里地处山区,靠山吃山,目前,全镇利用山地资源,种植雷竹超过1.2万亩,雷竹种植成了一些村子的‘当家’产业。”大源镇稻源雷竹协会会长袁智贤向记者介绍,当地政府倡导“像种田那样种山,像种蔬菜那样种雷竹”,把发展雷竹产业、向荒山荒坡要效益作为一项重要的“富农工程”来抓。目前,大源镇有近8成农户从事雷竹种植,雷竹笋主要销往上海、浙江、江苏等地。
雷竹成了大源镇各村的“摇钱竹”,是该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取得成效的生动体现。大源镇地处万年县东部,属于丘陵山区,下辖界福、大源、荷溪、南畈、石下、山背、严家、江田等8个建制村,人口2万余人。这里既不沿边,也不靠海,“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貌特征,让“靠山吃山”成为现实选择。当地政府按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发展思路,引导各村通过出租土地、产业分红、村企合作等发展项目,在发展雷竹产业的基础上,打造各村的“当家”产业:南畈村大力发展集餐饮住宿、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严家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界福村发展白茶产业,石下村发展集观赏与食用于一身的金色泥鳅养殖产业,江田村发展小香薯产业。一改过去土地分散“不生钱”、劳力闲散“不来钱”、美丽风景“不卖钱”等状况,每个村子“活”了、“火”了。
过好日子,群众幸福账单厚起来
“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走山路去水库挑水喝;村里安装了路灯,晚上不用摸黑走路;出门就是水泥路,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新建的洗衣码头,解决了村民洗衣难问题……”谈及村里的变化,南畈村村民宁秀珍脸上难掩喜悦。
南畈村村民幸福账单越来越厚,是大源镇增厚村级“家底”,让群众日子越来越甜的一个缩影。
南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谟录的说法颇具代表性。据彭谟录介绍,以前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运转经费一度靠“补”,公益事业发展靠“捐”,基础设施建设靠“要”;如今村集体经济强了,民生短板得以补齐,从净化河道到美化村庄,从修沟通渠到安装路灯,办成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好事,让村两委和群众“零距离”“心贴心”。
“我们计划建一个雷竹笋交易集散中心,同时延伸雷竹产业链,让农户旺季淡季都能卖个好价钱。”大源镇党委书记夏斌说,该镇将进一步优化雷竹笋收购市场环境,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农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让产业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记者手记
兴产业贵在“不折腾”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大源镇地处山区,既不沿边,也不靠海。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为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当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形成集体有收益、产业得发展、群众获实惠的良好局面。
这一成效来之不易,因为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均存在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以当地大力发展雷竹种植为例,雷竹一般需要5年时间才能出笋,这意味着5年内只有投入,看不到收益。但多年来,大源镇在发展雷竹、白茶、黄金泥鳅等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过程中,没有因一时未见收益就变换主意,也没有换一个领导就变一个政策,而是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遵循市场规律,找准产业发展路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大源镇增厚村集体“家底”的做法中不难发现,兴产业既等不得、慢不得,也慌不得、急不得,贵在“不折腾”,走稳走好。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