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新闻网讯 寒风凛冽,细雨绵绵。2月22日上午,记者从红谷滩区出发,驱车50分钟抵达了新建区石岗镇。穿过蜿蜒的柏油马路,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袤的田野,尽头便是徐塘村。初春时节,村庄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为这微寒的春天增添了几分暖意。
走进村民徐小保的家,雨后的二层农房显得格外明亮。客厅里,两张八仙桌并排摆放,几位村民围坐在一起,手中握着木质模具,专注地拓印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米粿。厨房里,蒸锅中的水汽氤氲升腾,刚做好的花米粿被轻巧地放入锅中,热气弥漫,仿佛升腾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蒸20分钟刚刚好,时间长了会过熟,短了又不够火候。”徐小保一边笑着解释,一边转身加入制作花米粿的队伍中。“我要拓一个‘穆桂英挂帅’。”他熟练地将米团压进模具,动作流畅而自然。
“这可是个技术活,得用巧劲,蛮力可不行。”徐小保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将拓印好的米团从模具中取出。米团正面清晰地呈现出“穆桂英挂帅”的戏文场景。随后,他拿起竹签,细致地勾勒出人物的眉眼、鼻梁等细节。不一会儿,一位英姿飒爽的“穆桂英”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现在会做这个的人可不多了。”一旁的村民忍不住赞叹道。
今年50岁的徐小保,不仅是徐塘村花米粿制作的传承人,还是村两委的负责人。每年正月二十七前夕,他都会召集村里的长者一起制作花米粿。在他看来,这项传统除了是他的儿时记忆,更是传承非遗文化、追寻传统年味的重要方式。“在我们这儿,过了正月二十七才算是真正过完了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摆出花米粿,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徐小保说道。
谈及花米粿的由来,徐小保如数家珍。“花米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朝。相传,当年许真君斩除蛟龙,平息水患,百姓感念他的功绩,便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用花米粿祭祀。”岁月流转,花米粿不仅成为祭祀祖先的用品,更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期盼,承载着村民们心底最淳朴的愿望,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花米粿的工具简单却充满匠心:一块模具、一把剪刀、一根竹签、一盘染料、一把苋菜籽,便是全部“家当”。今年81岁的徐千发是当地有名的花米粿手艺人。在他手中,一个直径10厘米的米团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的鸡,或是其他栩栩如生的六畜形象。
“这些模具和技艺都是祖辈传下来的,代代相传,里头彰显着我们先祖对农耕文明的智慧和认识。”徐千发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工具。剪刀上下翻飞,竹签细致雕刻,染料涂抹上色,最后,两粒黑色的苋菜籽被固定在眼睛位置,一只“姜太公钓锦鲤”情景的花米粿便跃然掌间。
这一天,从外地赶回来的亲朋好友特地带着孩子前来,感受这份非遗文化的魅力。10岁的胡依晨便是其中之一。她跟着长辈,有模有样地捏出了一颗花米粿。“外公做的是一只鸡,我做的是一只凤凰,我觉得比外公的更好看!”胡依晨看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自豪。
“凤冠和羽毛要特别小心,做花米粿不仅要集中精力,还要在脑海里有一个完整的形象。”胡依晨在体验后颇有心得。
小小的厅堂,这一天参与制作花米粿的有40年代的长者、60年代的中年人,还有2010年后的孩子们。不同年龄段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里更加生机勃勃,绽放醇厚而持久的光彩。
花米粿的制作,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承载着乡愁,寄托着期盼,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