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宜丰县盈科泉茶叶产业借助数字科技重焕生机,到井冈山市古田村返乡人才盘活红色资源;从于都县红色舞台剧点亮文旅之光,到彭泽县废弃矿山的“祛疤复绿”,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在党建引领下实现从贫困村到绿色发展示范村的华丽转身……一幅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画卷在赣鄱大地徐徐展开。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大江网
引凤还巢强队伍 人才振兴添新翼
在井冈山市葛田乡古田村,整洁村道旁,农耕体验区与新民宿相映成趣,民宿外墙上的红军故事非常醒目。深圳某中学上千名学生来到村里的研学基地,体验农村生活、学习红色历史。张玉荣一边教学生们打糍粑,一边介绍道:“我们古田的红色研学基地二期已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红色步道,希望能吸引更多人来此感受红色文化。”
留着短发、个子高大、嗓音洪亮的张玉荣是井冈山市葛田乡古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玉荣2000年嫁入古田村后,她和丈夫赴广东中山从事商贸行业,日子红火。但丈夫常念叨早年受全村帮扶才完成学业,让张玉荣萌生回报之心。她2018年回村,高票当选村主任。提起她,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张书记实打实为老表办事,村里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张玉荣回忆道,刚嫁到古田村时,村里环境杂乱,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村民靠外出打工为生。当选村主任后,为谋发展,她专程拜访井冈山从事红色教育培训的乡贤。经过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依托本地资源打造红色研学基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这个想法起初遭强烈反对,村民质疑拆旧房、搞研学能否赚钱。张玉荣组织村民到周边县研学基地考察,还挨家挨户算经济账、谈前景,终于获得了村民们的支持。
为确保研学基地项目顺利启动,当地政府在道路、水利、电力、外墙翻新、河堤修缮、护栏安装及绿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帮助。此外,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的支持下,市、乡两级政府几年来陆续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大力支持古田村研学基地的建设。
如今,古田村的研学基地已颇具规模,占地面积202亩,可同时容纳1200名学生集中食宿和开展各类研学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超15万人次,学生占比超70%。村民谢树平开心地说:“以前我只知道外出打工赚钱,现在待在老家,光民宿每月就能赚2000多元,加上卖农产品和做研学餐,收入涨了不少。”目前,古田村已改造民宿76栋,拥有1226张床位,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00万元。
古田村的“变形记”只是当地打好返乡“人才牌”的一个生动注脚。如今,像张玉荣一样的返乡人才在井冈山市越来越多。
为发挥返乡人才作用,井冈山市对1060名乡贤人才按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和服务型等类别进行了评估建档。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业政策,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供税费优惠、财政补贴、金融信贷服务等措施,明确创业扶持的情形、内容、范围和金额,解决返乡人才后顾之忧。
在“引凤还巢”政策的吸引下,一批有能力、有干劲的村干部涌现,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装上强劲“新引擎”,让古田村这样的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从传统乡村向红色研学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也让红色文化在传承中创造经济价值,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
红色舞台铸铁魂 文化振兴燃新火
耄耋老人手提马灯,在浮桥边翘首以待,期盼着远征的战士归乡,她的身后,千双草鞋从天而降……近日,舞台剧《长征第一渡》在赣州市于都县如期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观众观看了演出,沉浸式体验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程。
《长征第一渡》被誉为全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讲述了红军战士从于都集结出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淬炼成长,以血肉之躯铸就精神丰碑,最终迎来胜利曙光的动人故事。

《长征第一渡》剧照示范项目。
按照两年内完成修复工作的目标,2019年实际完成生态修复33处,2020年实际完成工程治理18处。目前,生态修复工作已全部完工,修复破损面积约4500亩,全县范围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投入资金约2.4亿元,其中,沿江12处山体修复投入资金1.89亿元,修复面积约80万平方米。同时,彭泽还投资3500万元,在老城区沿江建设40万平方米长江湿地公园、滨江休闲公园,打造5公里绿色城镇带。
欧阳垂星在采访中提及,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江西彭泽县不少矿山企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纷纷从山上转到山下,将矿业发展收益回报社会,大力投资生态农业产业。由当地一家矿山企业打造的彭泽蔓谷田园综合体就是其中之一,现已成为独具长江中游地区田园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目前,蔓谷景区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农产品的热销。
如今,彭泽已完成54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3家矿山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从废弃矿山到生态宝地的转变,彭泽露天矿山复绿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更为其他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让我们看到了生态逆袭的无限可能,也坚定了人们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

彭泽县狮子山生态修复项目(彭泽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贫困村谋逆袭路 组织振兴注新能
九岭山下,北潦河蜿蜒穿过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这个曾经靠砍伐林木创下“全县十强村”辉煌的“摩托村”,也因生态透支在2015年沦为“十三五”省定贫困村。如今,港背村却是游客争相打卡的“慢森活”聚集地——8公里硬化公路串联起白墙黛瓦,新建2个停车场、新增210个停车位方便游客停驻,8个农饮水站保障清洁水源,卫生室配备血糖仪、B超机,村民年均收入从2600元跃升至1.9万元。这场从“竭泽而渔”到“山水生金”的逆袭,恰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鲜活样本。
20世纪90年代,港背村昼夜回响着伐木声。“后视镜里都是羡慕的眼神。”老支书包训龙回忆着,天然阔叶林轰然倒下,沿河漂流的木材铺满北潦河,年采伐量占全县三成,村民骑摩托进城的风光背后,青山已成“瘌痢头”。2005年全域禁伐令实施,村集体收入归零,青壮年远走他乡,留守老人守着破败土房。至2015年,河道淤塞可涉水而过,卫生室常备药告罄,人均收入停留在2600元。
2015年,港背村戴上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转机始于此时。“优势在生态,出路在山水。”港背村党支部书记吴竹林回忆道。村“两委”痛定思痛,用半年时间走遍全村山林水域,召开十余次屋场会,确立组织振兴引领生态转型的战略。
北潦河水质优良,适宜棘胸蛙养殖。2015年底村“两委”开始建设养殖基地,引导贫困户养殖蛙苗,次年,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如今,当地蛙苗规模已达12000余只。
2016年,村“两委”推动成立靖安县港背塅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由刘煌平等村民担任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建立起“技术培训+保底收购”机制,多次邀请养蜂技术人才驻村培训,将全村当年不足百箱的养蜂规模扩至如今的1500余箱,年产蜂蜜突破2万斤。
2022年6月,生态变现迈出关键一步。村“两委”通过县乡村振兴“两山”转化大数据平台,完成板石洲头至后塅大桥河道水域经营权首宗交易,村民以资源入股成立靖安县村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次年8月,该公司运营的竹筏漂流项目正式开漂,4个月创收40万元,直接带动104名村民就业,河道经营权流转更让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如今,3公里河岸景观带串联8家农家乐,伐木声化作游客笑语,森林民宿与红色研学路线正将“慢森活”品牌推向更广的市场。
村里将疏通河道的石块砌成小桥,回收啤酒瓶筑成艺术墙,古驿道、儒林第、红军故事馆串联起包公文化、农耕文明与红色记忆。沿着新修环村公路前行,养蜂户吴竹华家的二层小楼格外醒目。院前停着送货的面包车,屋内冰柜存满自酿蜂蜜。“过去摩托都陷泥里,现在冷链车能开到院坝。”他掰着手指算账:40箱蜜蜂、农家乐餐位、竹筏合作社分红,年收入突破24万元。
“过去出村要蹚三条河,现在家家门口通水泥路。”村民刘煌平告诉记者。这个曾经连卫生室都没有的村庄,如今建成8个农饮水站,有配备B超设备的标准化卫生室,8公里景观公路串联起古驿道与生态茶园。吴竹林表示:“2024年全村旅游收入突破200万元,是2017年脱贫时的10倍。”
更深刻的变化在山水间悄然发生。昔日“砍树人”变身“护林人”,村民自发组建起动植物巡逻队,救助跌落幼鸟、封禁盗猎渔网,野生动植物种类恢复至2000余种。村民包训详在巡林时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大黄花虾脊兰,这种“植物界金丝猴”的现身印证生态修复成效。生态环境改善了,收入水平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正如村史馆展板上所写:“乡靖民安,不在伐木声声,而在草木蔓发、万物共生。”
港背村的成功转型,是党建引领下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村两委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行动,带领村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