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是春分节气。当天,在省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时令节气与健康”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葛来安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阴阳均衡,是人体肝气最旺盛的阶段。他建议,人们应顺应时节疏肝理气,做好“春捂”,配合适当运动,调畅情志,共同守护春季健康。
肝主疏泄,负责调节气血运行和情绪稳定。但肝气过旺易引发上火、失眠、腹胀等问题,甚至诱发高血压、消化功能紊乱等疾病。专家建议,为做好春季养肝,人们应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尽量在23时前入睡,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山楂、柠檬等酸味食物,避免“酸收敛肝”加重郁滞,也要少吃辛辣火锅、烧烤,防止助长肝火诱发牙龈肿痛等情况。
养肝,情绪管理是关键。专家表示,春季户外踏青有助于疏郁,建议每周至少一次到户外快步走。情绪焦虑时,可通过运动、旅游等方式缓解;如若情绪激动,可立即闭眼,用食指按揉两眉中点的印堂穴,并配合5次深呼吸循环。如若感到春困、烦躁,可用菊花、玫瑰花、陈皮各5克,泡茶饮用;玫瑰花3克、陈皮5克、茯苓15克也可起到疏肝健脾的作用。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是不是穿得越多、“捂”得越严越好?专家表示,春分过后阳气初升但未盛,过早减衣易使风寒入侵。人们应重点“捂好”背、腹、足等部位,按照气温循序渐进地减少穿衣。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要加强保暖,连续3天日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可逐步减衣,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建议“捂”到清明前后。“‘春捂’不捂不行,但要避免过犹不及,可‘洋葱式穿衣’,以便根据环境温度随时增减。”专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