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婷 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小班的音乐区里,3岁的朵朵正专注地敲打着非洲鼓,突然发现鼓面震动时自己的麻花辫也在轻轻晃动。这个发现让她兴奋地转身对同伴喊道:“快看!我的辫子在跳舞!”这个充满童趣的场景,折射出小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独特的学习样态。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载体,音乐区为小班幼儿提供了感知音乐、表达情感、发展社会性的多维空间。
一、身体律动:打开音乐感知的密钥
小班幼儿对音乐的感知首先通过身体动作得以实现。在《小跳蛙》音乐响起时,孩子们会不自觉地踮起脚尖模仿青蛙跳跃,当节奏加快时,原本协调的动作突然变得凌乱,有的孩子会急得跺脚喊“太快了跟不上”。这种现象印证了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感觉运动阶段的理论,幼儿正是通过身体动作建构对音乐要素的认知。
二、即兴创造:情感表达的童真密码
音乐区角落的“乐器医院”常上演有趣的场景:用木琴槌“检查”铃鼓的“心跳”,用沙锤当“听诊器”为木鱼“看病”。这种角色扮演中的乐器非常规使用,实则是幼儿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正如教育学家马拉古齐所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音乐材料成为他们叙事表达的特殊符号。在《大雨小雨》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乐器表现雨声时呈现惊人创意:用装黄豆的塑料瓶模拟雷声,将铝板琴倒置刮奏模仿狂风。这种即兴创作常伴随语言描述:“这是云朵在打架!”教师通过录制这些声音故事,帮助幼儿建立音乐符号与生活经验的联结,有效促进其音乐想象力的发展。
三、游戏互动:社会性发展的音乐路径
音乐区常见的“指挥家”游戏生动展现幼儿的社会学习。刚开始总有多人争当指挥,经过数次冲突后,孩子们自发形成“轮流当指挥”的规则,并用沙漏计时保证公平。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习得轮流、等待等社交技能,更体验到合作演奏带来的愉悦感。
新入园的乐乐躲在角落不敢参与,教师便创设“声音传递”游戏:每个孩子用乐器发出声音传递给下一位。这种低结构游戏消除了个体表现的焦虑,乐乐在接收到前面同伴的三角铁声响后,羞涩地摇动沙锤作出回应。通过音乐媒介,幼儿逐步建立同伴关系,完成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的社会性跨越。
音乐区作为幼儿自主探索的艺术场域,其价值远超音乐技能培养本身。那些看似稚拙的敲打、率真的舞动、天马行空的创造,正是幼儿建构音乐认知、表达情感体验、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进程。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保持对儿童音乐行为的专业敏感,在看似无序的声响中听见成长的韵律,在童真的即兴创作里发现学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