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陈米欧
日前,“媒介身份——江西·重庆实验陶瓷艺术邀请展”在南昌市红艺术空间开幕。该展览由江西省美协、重庆市美协联合主办。

陶瓷、银、木、钢 《洞鉴76号》 孙晓晨作

陶瓷 《太空计划·茶壶设计》 孟福伟作

陶瓷 《数道瓷源》 张可辉作

陶《黑白造物》 谢璇作

陶瓷 《史迹》 钞子艺、钞子伟作
本次展览以“媒介身份”为主题,邀请江西、重庆两地30多名艺术家参展。展览既有架上陶艺作品,也有当代跨媒介实验性作品,旨在实现当代陶瓷艺术身份的建构与重塑,具有较强开拓性、实验性。作品以泥土为纸、窑火为墨,在器物性与观念性的辩证中,试图勾勒出中国陶瓷艺术的未来图景。
孙晓晨的《洞鉴76号》(如图),虽然是前两年的力作,但就近细赏,还是能观察到作者在作品上的诸多心思。作品背面“铭牌”细节的烧制和处理,与日本美能达1934年出品的这款双反相机背面的铭牌进行了高度“还原”,散发着时光隽永的独特滋味。而在怀旧的同时,作者还给出了理性思考的方向,即完成近乎百年的跨越之后,你的镜头、你的观察、你的思考……你的客观属性,是否还能始终如一?
张林杰的《声如磬·和声》,综合了古典艺术与装置艺术,将传统的一幅幅青花瓷板画中的风景,与其弱电线缆、微型喇叭联系起来,观众通过摁动不同的按钮,耳边即可隐约传来对应的瓷板画场景中自然该有的声响,这使架上作品的欣赏维度有了出其不意的拓宽。
谢璇的《黑白造物》(如图),在运用最新科技手段的同时,还散发着哲学思考带给艺术创作的那份欣喜与美感。挂在墙面的大小不一的“碎屑”,是来自雕塑刀刮削下来的、形状不规则的泥块。作者将此泥块用3D打印并适度放大后,进入窑炉烧制,最后呈现这种黑陶材质的“碎屑”阵列。这既是妙手偶得,又颇具匠心,远可接西方“现成品艺术”的方法论,近又自带东方的诗意、才情与哲思。
此外,王世航、王成昔的《距离·2024》,以理性揭示距离感的冰冷与恒定,钞子艺、钞子伟的《史迹》(右下图),对残破汉书的“仿制”之趣,李婳的《云泥系列》,以陶的烧制来对一张纸的质感和体积的巧妙“还原”,孟福伟的《太空计划·茶壶设计》(如图),将宇航员攀爬造型化作壶手把设计的那种举重若轻,解丁泉的《皮肤》,以陶瓷组合构成带给我们对无穷真相的揭示,谭忠诚的《地纹》带给我们对于自然力量审美的敬畏与指引,刘祥的《私语》带给我们对困境与自在的自我观照,李洲洲的《人造自然1》带给我们对于美的一种个性诠释……这些作品都给人以新颖的审美体验,让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实验陶瓷艺术带来的诸多可能性。正如策展人、省美协副主席孙晓晨提醒观众时所说的那样——“不要问陶瓷是什么,要问陶瓷能成为什么”。
据悉,此展为两地实验陶瓷艺术邀请展的第二站,此前,该展已在重庆先行落地。江西省美协主席吕品昌认为,江西与重庆同饮长江水、共铸长江魂。展出的作品反映了两地艺术家在陶瓷艺术领域的探索和思考。通过展览,加强了两地艺术创作的交流。
(展览作品图片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钟兴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