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斐 卞晔
赣鄱之滨春潮涌,思想之林万木欣。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当新时代的理论宣讲声叩响千家万户,当思政课堂上百年征程的苦难辉煌在青春眼眸中镌刻下真理的印记——历史和现实在此刻交汇,思想和未来同时代共振。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在赣鄱大地这片红色热土上,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凝聚党心民心、引领改革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勠力同心、开拓进取,推动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在守正创新中提质增效。
理论宣讲有力有效,让党的创新理论传遍赣鄱大地
“今唱寻乌不寻常,整个县城大变样,笃行不怠开新局……”在寻乌县澄江镇周田村,“百姓名嘴”王焕平用山歌传唱党的创新理论,将“中国式现代化”转化为“田埂上的振兴梦”。这是江西创新理论宣讲的一个生动缩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作为红色基因传承先行区建设省份,江西始终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宣讲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创新形式,理论宣讲才能“活起来”。我省注重打破传统宣讲模式,以“理论+文艺”“线上+线下”“互动+体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乡土音”翻译“大道理”,用“家常话”解读“新政策”,用“小故事”演绎“新文化”,增强宣讲对受众的吸引力。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小巷讲堂”宣讲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陶瓷文化故事,让游客在欣赏陶瓷的同时感受理论魅力;萍乡安源胜利广场上,《风起安源》光影演艺将革命故事搬上露天舞台,吸引数万名观众驻足欣赏……
数字赋能,构建全域传播矩阵。近年来,依托“学习强国”江西学习平台和“理响江西”数字化宣讲平台,我省打造“云端理论课堂”;通过H5动画、VR党史馆、短视频等形式,将理论转化为可视化产品。由兴国县联合功夫动漫共同打造的动画《长征先锋》,为长征主题再添新光,第二季在互联网上点击率破5000万。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在樟树市张家山街道,宣讲员结合当地中医药产业发展,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论述转化为具体举措,推动建立“支部+农户+企业+合作社”的产业链模式。这种以小见大的宣讲方式,使群众切实感受到理论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在2023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表彰中,我省首次实现了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微视频四个类别的“大满贯”。
大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打造新时代育人“金课”
思政课,一门播撒“种子”的课程。作为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西守正创新,构建起“课堂+实践+网络”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思政课在火热实践中焕发新光彩。
江西,一片镌刻着荣光的红土地。我省充分挖掘“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红色故事我来讲”“红领巾讲解员”等活动,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课程思政教学优势,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代代人青蓝相继,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我省高校与革命旧址、纪念场馆、博物馆等联建70个“家门口”的主题实践教学基地,组织研发《红色文化教育》精品课程,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不断丰富“大思政课”教学内容。赣南师范大学与于都县联合打造“长征思政课”,学生们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现场聆听革命故事,撰写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省引导全省高校青年学生开展红色走读,上百万大学生自主线上云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大学生创编创演歌舞、情景剧、动漫等作品,用年轻人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上百场红色家书诵读巡演座无虚席。
红色文化同样是开展党性教育的独特资源。针对党员干部,我省突出红色元素,实施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培训提升计划,在教学中再现革命情景、融入红色文化,引导和激励党员干部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共培训干部127.6万人次。
教学改革激发课堂活力。我省推行“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模式,将教材内容转化为38个教学专题和128个问题链。在江西理工大学,“双师同堂”教学成为常态,思政课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学生参与度提升40%。全省建成23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景德镇陶瓷大学参与组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教室外,同样有课堂。在长江畔上一堂思政课是什么样的体验?2024年7月,九江学院以“长江生态文明”为主题,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该校组建10余支团队,前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通过“学、讲、研、践”,助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近年来,我省不断拓展教育场域,将思政课堂延伸至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和社区街巷。
2024年,江西省高校学子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共组织全省109所高校、千支实践分队、10万余名青年学生走进农村、社区、企业,深刻感悟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鲜活实践。
唱响“江西好人文化”品牌,道德之花盛放赣鄱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
近年来,我省充分利用江西好人优势资源,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聚焦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环节,持续唱响“江西好人文化”品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礼敬有德之人,方能释放无限正能量。
我省高质高效组织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和第八届江西省道德模范推评工作,常态化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出台《江西省道德模范礼遇帮扶实施办法》,每年定期走访慰问、礼遇关爱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典型,在全社会倡树了“德者受尊、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举办全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暨“江西好人”发布仪式,累计发布“江西好人”1650人(组);创新开展全省“好人宣讲‘声’入人心”活动,累计开展宣讲8800余场,受众超220万人次,“学习好人、崇尚好人、关爱好人、争当好人”的氛围更加浓厚。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省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春节、清明节、建党日、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活动,涵养家国情怀。
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截至2024年,全省共有16人荣膺全国道德模范、70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2户获评全国文明家庭,5人(组)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969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
学好人、做好事在赣鄱大地蔚然成风,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坚持问题导向,把思想政治工作做进群众心坎里
“村里产业发展如何抓?”“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哪些欠账?”……夜幕降临,修水县的村庄里,党员干部与村民围坐一圈,“板凳会”上商量解决问题,这种场景如今在修水县已十分常见。这是我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服务民生深度融合的体现。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思想政治工作要做进群众心坎里,就要解决“为了谁”和“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了解群众需求,反映群众所愿,解决群众所困。
近年来,我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同各领域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基层管理结合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从“无形”向“有形”延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等一体推进。
“小切口”体现“大民生”。我省聚焦民生领域,将理论宣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抚州市临川区东岳观社区居民季淑云在社区文明实践站内,通过“一屏通办”文明实践服务,轻松地预约到舞蹈排练场地。放眼赣鄱大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地正全力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基层治理聚合力。在新余市渝水区,“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体已成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通过“理论学习+协商议事”模式,群众在学习党的政策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并且能获取助老、助幼、助残等“七助”服务。通过充分发挥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作用,2024年,全省共化解矛盾纠纷38.74万余起,90%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乡村两级。
春光作序启新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化理论武装、创新育人模式、厚植为民情怀,凝心聚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