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启红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包裹在蓝天白云之中,芦溪县南坑镇窑下村愈发显得苍翠欲滴。幢幢民居依山而建,青瓦白墙润染出江南风情。清冽的羲之河像一条玉带,以“之”字形穿村而过。河水流经处,桃花盛放,樱花飘香。
望着眼前的景致,76岁的熊莲英感慨不已:“窑下村真的变化太大了,哪里都是熨帖的。”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从薄弱村空壳村,到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再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窑下村以嬗变之姿惠及村民,成为当地群众赞不绝口的“宝藏村”。
生态之变——新妆宜面薄纱衣
在窑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廖小群看来,以前的窑下村是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路是一条下雨成脓包、天晴变铜包的泥巴路;河是一道蚊蝇孳生、垃圾遍地的“龙须沟”,“简直拿不出手”。
2021年以来,该村发动群众,新修了一条长6公里的村路,彻底疏浚了河道,还陆续对全村260栋民房进行房相改造。一天小变样,一年大变样,这让老党员罗金尧看在眼里,乐在心头。“我以前情愿不出门,现在出门走个两三圈,都不嫌累。”
春暖花开,窑下村被东风唤醒。村民曾辉看到屋外的柳树重新披绿了,便忙碌着收拾桃园民宿,准备重装迎客。“马上旺季就要来了,床上用品都得换新的啦!”他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
2023年,曾四处务工的曾辉花了10多万元,把家里的老房子改造成一栋民宿,配置了10多间客房。他的底气,来自窑下村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客流。自民宿建成以后,每到旺季一房难求,几个月的收入抵得上过去一年的收入。“生态好了,老百姓致富的路子也更宽了!”他由衷地说。
产业之变——一花引来四季春
作为省定“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窑下村长期以来基本没有产业。“缺乏产业支撑,村集体每年的账面上没几个钱,哪有能力做公益事业?”廖小群毫不讳言。
彼时,窑下村有两张名片:这里是南坑瓷的发祥地,素有“先有窑下,后有饶州”之谓,境内古窑址密布;这里也是“中国保尔”、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胡启初的故乡,被视为萍乡市志愿服务的精神高地。
如何把这两张名片叫响,做成产业?通过上级党委、政府的谋划,窑下村围绕“窑下陶源灵韵千年”的形象定位,吹响了乡村振兴的“集结号”。
窑下村第一书记肖坚告诉记者,2022年,窑下村建成了窑文化研学中心,以此为依托,全村走上了产业发展的良性轨道,成功申报了萍乡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萍乡市科普教育基地和芦溪县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擦亮了研学旅游的金字招牌。据介绍,研学中心每年接待上万名中小学生,仅此一项集体经济可增收30万元。
在研学经济的带动下,窑下村的餐饮等业态也逐渐兴起。记者沿着羲之河一路探访,见到一座设计别致的咖啡馆依水而建,游客正一边品尝咖啡,一边欣赏春景。再往上走,该村新近建成的乐淘陶营地内,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顶顶帐篷像蘑菇开遍山野,十分壮观。山腰处,窑下村还建造了一座可容纳2000多人的“村BA”篮球场。“我们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产业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使窑下村摆脱发展之困,实现四季皆可游。”肖坚自信满满地说。去年,该村共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村级集体经济创收62.05万元。
民风之变——众人拾柴火焰高
随着名气的日益看涨,窑下村俨然成为科普研学、休闲娱乐、生态康养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地标,不断出彩出圈。
大河有水小河满。窑下村村民在火爆的人气中嗅到了商机,纷纷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相较于群众的致富渠道多了,廖小群更乐见的是村民的思想境界更高了。
一个晚上签订58份房相改造协议,3天流转150亩土地、200亩林地,5天迁坟48座,7天内完成2.3公里路基铺设……窑下村的村务台账上,记载着该村整村推进乡村建设的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村民建设美好家乡的激情。
“在窑下村,绝对不会像以前一样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情形了。”廖小群感慨道。
在修村路时,曾有一名抱有成见的村民故意抬杠,不让村路经过自家地。党员中心户张启萍几次登门做思想工作,提出“你要补地拿我的,你要补钱我来给”,此后又发动其他村民合力“攻关”,最终成功解决矛盾,保障了村路按期完工。“只要群众能把公家的事当自家的事,我们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廖小群得出一个结论。
村里的事由村民商量着办、由村民们一起办,是窑下村如今的治理之道。该村把“五好”家庭、“五星”文明户的评选权,全部交由村里的学生代表打分统分,村民们都说:“这些小评委公道得很,一点也不会讲情面呢,大家都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