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新闻网讯春光正好,植树添绿正当时。
在湾里管理局太平镇太平村的瑞福谷铁皮石斛生态种植园里,工人们腰挎篓筐、手拿钉枪和湿布条,两人一组相互配合,将一株株绿色的铁皮石斛幼苗缠裹在树上进行栽培……黑色的大棚在阳光下有种别样美感。
近年来,南昌市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破题点,解锁“森林粮库”建设密码,探索出一条丘陵地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的有效路径。
探林路一产谋未来
太平村位于湾里管理局西北角,处于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和梅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带。村民世代依山而居,多从事林下种植养殖。
“树多、水好、空气清新,甚至山泉水流的响声都清晰可辨。”太平村党支部书记李英告诉记者,少雨时节也无需担心用水的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滋养了太平村村民,也浇灌出富饶的物产。然而,随着劳动力的流失和老化,这个曾经物产富饶的村子面临“空心”的困境。
瑞福谷铁皮石斛生态种植园的出现,给这宁静的村庄带来新气象。
“铁皮石斛全身都是宝,除鲜条采收外,石斛花、叶也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种植经济效益不错。”该种植园负责人郭晓明说。
铁皮石斛对自然生态条件要求极其苛刻,海拔过低,则品质不佳,海拔过高,则产量不高。在山地种植铁皮石斛,哪怕是从事铁皮石斛种植多年的“行家里手”,郭晓明,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不知所措。
为了攻克种植难题,他和团队不断摸索,到处学习突破铁皮石斛人工扩繁栽培的关键技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植株终于变得更健硕、成活率更高。随后,他又采取树上种植方式模拟野生环境种植铁皮石斛。如今,种植园自主培育的铁皮石斛品种,已经具备了抗病性强、适应性强、产量高的特点,亩产鲜条可以达到200多公斤,300余亩的种植园每年销售额在130万元左右。
铁皮石斛的种植、采收、加工都需要大量的手工劳动力,产业做起来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也随之拓宽了。
产业要长期发展,还需要有持续“造血”的能力。
在太平镇20公里之外的招贤镇乌井村,借助丰富林地资源和优越自然条件,引进了“蘑菇院士”李玉团队选育的食用菌品种“玉木耳”,并在去年完成试种培育。
“玉木耳”通过本地种植、本地收购、本地加工,成为一道特色农家菜,周边农家乐对玉木耳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做到了有人种、有人收、有人买、有人吃的良性循环模式。
放眼全市,南昌市的林业经济朝气蓬勃,林业产业初具规模——林下养殖利用总面积超过1万亩;各类果树林面积约为7.26万亩;林产饮料种植面积2.17万亩;笋用竹面积超过2万亩;食用菌面积330亩。
壮筋骨二产补链条
这几天,在安义县石鼻镇赤石村的江西林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里,一朵朵圆润饱满的草菇从菌包中探出“小脑袋”。
除了菌菇种植外,该公司还对菌菇产品进行深加工。“我们有进出口经营权,主要生产香菇罐头等菌产品销往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江西林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武生告诉记者。
再过一段时间,湾里管理局洗药湖管理处红星村的青钱柳种植基地就要开始采摘了。
在这里,依靠山地、茶园套种青钱柳实现产业发展助农增收。“咱们这生态好,产出的青钱柳叶品质良好,制成茶叶香味浓、口感好,深受采购商青睐。青钱柳鲜叶卖到40多元一公斤,炒制成茶的青钱柳按照品质每公斤卖400至1200元不等。”红星村党支部副书记胡正财说,通过林下套种青钱柳,红星村已经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这几年,在种养的基础上,红星村还因地制宜向加工、旅游等方向延伸,生长出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实现附加值提升、产业规模扩容。
在进贤县下埠集乡的高正油茶小镇,一株株油茶树枝繁叶茂。农户们穿梭在油茶林里查看生长情况,忙碌不停。采摘后,一部分会直接销往粮油企业,另一部分经过晾晒、分拣、去皮后,在本地加工成高品质的茶油。
记者从南昌市林业局了解到,目前我市油茶林总面积38.24万亩,茶油产量达1.16万吨,产值超过12亿元。新建区石岗镇小林油茶种植基地经过十多年的经营,逐渐形成了种、产、销一条龙产业链,每年成品油销售4万余斤。“我们的油茶果个个圆润饱满,出油率很高。”小林油茶种植基地负责人邹小林说,基地建立了“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模式,不仅免费向周边农户推广油茶种植技术,促进农户就业,而且还每年收购农户油茶果,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发展林下经济离不开“二产”的支持。随着林产品种植面积的扩大,对应的食品加工业也得到拓展。
从江西绿源油脂实业有限公司大门外走过,传来阵阵机器轰鸣声,在这里经过去壳、筛选、过滤等环节,一袋袋油茶果变成了色泽金黄的茶油,缓缓从管道流出。再经过一系列工序,一瓶瓶贴上标签的山茶油新鲜出炉,销往各地。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府引导、财政资金扶持,鼓励、支持企业、农业大户等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我市将紧紧围绕打造“3+N”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要求,以油茶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林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拓展油茶生产用地空间,不断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持续开展油茶低产改造,积极推进油茶产业融合示范和数字化基地建设,加速推进油茶产业融合发展。
“绿”生金三产旺文旅
点绿成金,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不仅要靠林产品和深加工结出硕果,更要向森林谋转型、要效益。在南昌的发展蓝图中,乡村旅游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南昌县幽兰镇新盛农庄,“莓好时光”采摘节还在持续。“带孩子来采摘,既能认识农作物,又能感受田园乐趣。”市民李女士带着家人,在草莓园里体验DIY果酱制作。
依托水果产业,幽兰镇推出“四季采摘游”线路,配套建设农家乐、民宿集群,开发水果深加工产品,延伸出研学教育、亲子体验等新业态。2024年,当地水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000万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户均增收2.8万元。
要实现“靠山吃山”,更应该串珠成链,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的新路子。
在安义县乔乐乡金果小镇空中草莓示范园里,一排排草莓架整齐紧凑地排列着,新鲜的草莓从翠绿的枝叶间探出头来。不少市民游客手提小篮,穿梭在示范园中,体验采摘的乐趣。
“这里的草莓生长方式别具一格,它不是扎根于土壤,而是悬挂在空中,草莓种植的高度也比较合理,大人小孩都能轻松采摘,整个过程轻松有趣。”游客邹紫萱说。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湾里管理局罗亭镇神农生态园的高标准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修剪葡萄藤、搭建新支架以及翻新灌溉设施。
这几年,湾里管理局打造了700亩“世外萄园”现代葡萄采摘区。“2024年游客流量近20万人次,形成罗亭特色花果产业集聚区的同时,也带动了附近群众增收致富。”湾里管理局罗亭镇副镇长唐铭说,除了“花、果、种”外,还将继续推进上坂关公灯、面塑等非遗IP建设,引进577空间咖啡馆、梦华国风汉服体验馆、露营基地等一批新业态,让游客一年四季皆可游玩,带动群众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