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
从逢雨必涝到河畅水清,从街巷杂乱到烟火如画……龙南市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用系统思维解决民生热点问题、统筹推进城市更新,让老街焕发出活力。

龙南城墙改造实现了防洪、景观双效果。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摄
城墙变身生态防洪堤
三月的江水轻抚着城墙,68岁的廖大伯不用在雨季搬沙袋了。在他身后,穿汉服的游客举着油纸伞在青石板上打卡拍照——这幅新老交融的画面,正是龙南市投资2亿元改造结出的果实。
2023年,龙南市实施古城墙修复与防洪提升工程,打造了一条具有生活气息的文化街区,让老街更加宜居、发展韧性更加充足。
“黄道生街区曾是龙南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城墙一度破旧不堪。”龙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项目负责人李青介绍,此次城墙修复从下荳行老城门沿渥江、桃江河至下西门老城门,总长1.2公里,施工半年时间,已基本完成建设。
“以前下暴雨发大水,家门口得垒三层沙袋防洪,现在防洪堤合龙,再也没出现雨水倒灌。”站在犁头嘴防洪堤上,下荳行老街居民赖女士感慨。这得益于龙南市全面梳理影响城区泄洪的河道,通过清淤、拓宽等手段,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新建动力排涝站,解决河道水位高于城区时,城区雨水无法顺排的问题……一系列系统性工程,破解了百年老街内涝问题,让居民生活更加安心。
目前,项目建设已达到预期效果,既留住了90%的老街居民,又达到了防洪、景观效果,为龙南新增一网红打卡地,当地群众称:“现在,这里既保留了老城的韵味,又解决了内涝问题,我们住得舒心,游客也爱来!”
老街居民的新生活
通过修复老城墙、补齐停车场、升级排水系统,老街居民迎来了“汛期不愁、停车不难”的新生活。此前,下西门、下荳行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每到雨季雨水倒灌、内涝频发,居民苦不堪言。现在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城墙与防洪堤相结合,对原城墙进行了加固,并修复两座老城门,城墙标高206.5米,加上墙垛高达208.13米,彻底解决了下荳行、犁头嘴区域受洪水困扰的问题。既修好了城墙,又修好了防洪堤,防洪标准提高了,相当于为区域内15万居民配发了“防汛安心卡”。
从逢雨必涝到暴雨不慌,龙南的治水答卷给出了高分,正如龙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郭文操所言:“防洪排涝不是简单的工程叠加,而是要在疏通城市血脉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而今,从住有所居到居有所乐,从防洪护城到生态惠民,龙南市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正书写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篇章。一家在此经营龙南土特产的商户由衷感叹:“过去汛期要损失三分之一的营业额,如今汛期客流反增两成,政府真是办了件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