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我国药品说明书存在的“看不清”“看不懂”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用药安全的隐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交了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造建议,这是老龄化社会对公共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药品说明书作为法定用药指南,其专业性无可厚非,但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老年人群中,认为“字号太小”的占96.8%,认为“术语晦涩”的有58%。这种专业壁垒与视觉障碍的双重夹击,使得药品说明书这本该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载体,反而成为潜在的风险源。一粒米能盖住四个字的微型字号,数千字的专业术语堆砌,不仅违背了“说明”的初衷,更暴露出公共服务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药品说明书内容包括品名、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有效期、主要成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2023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完善药品标签、说明书的管理规范,要求药品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大字、盲文、电子等无障碍格式版本的标签、说明书,为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值得称赞的是,一些药企已经采用了大字版、简化版说明书;还有厂商在现有的说明书基础上增加了二维码,方便患者获得更多的用药知识和安全内容。但当前市场上流通的药品种类多、数量大,且不断有新药入市,少数药企完成说明书适老化改造是远远不够的。
做到科学、规范、准确表述药品说明和让百姓无障碍阅读二者兼顾并不难。在一些地方试点取得成效的情况下,不妨将成功经验全面普及,倒逼药企加快改革步伐,让药品说明书一目了然、通俗易懂,让其成为传递健康、体现关爱的温暖载体。
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