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巍井冈红旗飘,滔滔赣江润赤心。
2022年,由中宣部指导,省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等7家单位共同建设的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红研中心)揭牌成立。
立足江西丰厚的红色资源、面向全国汇聚力量,过去一年,红研中心瞄准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先行区目标,围绕赓续红色血脉的初心使命,在红土地上奏响了一曲“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的时代强音,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课题引领铸学术高地
2024年岁末,红研中心以课题为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通论》等一批有思想深度、有理论创见、有影响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出面世。一年来,在《求是》《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国家权威报刊发表文章76篇,在外文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等出版专著3部,红研中心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英才济济共襄举,硕果累累满庭芳。
红研中心立足江西红色底蕴,借助全国专家学者的智慧力量,以课题引领研究方向、汇聚全国专家、形成研究成果。一年来,设立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建构及实践研究”“中国共产党建军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红色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研究”等课题35项,为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平台搭框架,交流充其实。
红研中心还以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高端论坛”品牌为重点,聚焦主题主线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学术研讨。2024年,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理论研讨会”“长征精神与新时代长征路——2024年红色基因传承高端论坛”“纪念安源党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高端论坛、研讨会、研修班12场,收到征文投稿2000多篇,参与专家学者达2000人次。
在红研中心搭建的交流研讨平台中,陈理、杨凤城、罗平汉、王炳林、丁俊萍等来自全国学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观点在此交汇,思维在此碰撞。红研中心在全国的影响度、美誉度、传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打造社科领域“国字号”高端学术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色文化育时代新人
红色基因代代传,薪火相传照未来。
2024年,红研中心坚持多方联动,联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学术联盟等,聚焦“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积极推动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争做时代新人。
2024年6月,陕西西安,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的参赛选手济济一堂,红研中心与全国高校红色体育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在此举行。选手们以赛会友、争鸣争先,将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案例和有效载体。
红色研习高潮迭起。仅仅时隔一个月,研习活动在南昌、萍乡等地相继举办。
“这次来到萍乡安源区,上世纪20年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让我深感震撼。”参加“红色基因传承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研学的青年学生李梦辰说,红研中心在南昌、萍乡等地开展的红色研学活动,让年轻学子得以亲身感受江西红色文化热土、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汇聚合力强平台建设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
一年来,红研中心始终把练内功、固根本、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构建省内省外互动、国家平台到地方资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共建领导小组凝心聚力管大局、学术委员会建言献策、地方分中心挖掘地方资源的合力,以自身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共建单位凝心聚力、高位推动成效显著。我省高位推动红研中心品牌建设,与中国人民大学互挂党性教育基地,邀请求是杂志社一行来赣开展联合调研,各共建单位及相关专家参与红研中心学术活动80余次,共同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
——学术委员会高端智库、学术智囊的重要作用更加彰显。红研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特约研究员参与中心课题研究、开展联合调研、为中心提供业务和决策咨询等共计70余人次,参与中心主办承办活动共计60余人次。
——对外交流网络与工作协同机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红研中心赣州市、吉安市等分中心成立及《党史文苑》改版,为整合江西地方资源、拓展中心工作网络提供了有力抓手;加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联盟,对外学术交流网络进一步拓展。
三年积累、三载成长,新起点上的红研中心正入佳境,以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为重点,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高端平台。
李金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卞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