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赣鄱大地,涌动着产业焕新的春潮。
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电解车间,世界首条极板无人智能化转运生产线高效运转,运输、质检、取样等数十道工序实现自动化;赣州南康家居小镇,激光雕刻机依据数字化标准精准加工木材,2万多套“可躺式”课桌椅不久将“走进”校园……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被同一把“钥匙”串联——我省正通过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以标准引领产业加快发展。
为深入实施“1269”行动计划,从2023年开始,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启动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构建“创新—标准—产业”的转化闭环,通过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检测机构等资源,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技术标准,使创新要素沿着标准路径导入生产环节,助推产业加快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省已开展4批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共批复筹建15个创新基地,覆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新能源等9条重点产业链。
走进位于鹰潭市的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铜产业)“铜质通”云平台,数百个数据模块组成的电子屏仿佛是跳动的铜产业发展脉搏。
“平台如同铜产业的‘数字纽带’,依托精准的产业链图谱,企业可快速匹配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内置的全球标准数据库、知识产权等服务模块助力产业高效协同。”中易微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衡表示,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铜质通”助力铜企在高端制造领域抢占先机。
“铜质通”云平台这个由鹰潭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打造的“产业大脑”,目前已吸引该市规上铜企业、70余家第三方服务机构进驻,累计为铜企提供质量服务2600多次。
由赣州市南康区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牵头筹建的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现代家具),则通过填补空白的新标准,催生出年产值超10亿元的新品类。
“去年多家课桌椅生产企业反映,教育部门推广午休‘躺睡’,但企业却因缺乏标准不敢接单。”南康区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谢骥岳介绍,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现代家具)随即组织专家制定《中小学午休课桌椅》团体标准,明确外观、尺寸、结构安全等数十项指标,破解了该类产品省内尚未出台相关标准的难题。
在江西阿童船长智能家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从木材选料到成品检测的十余道工序全部实现数字化管控。“标准出台后,不仅帮助我们拿下省内订单,还接到了北京、深圳等地学校的询单。”企业负责人邓兰表示。
依托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铜产业),我省正通过整合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江铜集团作为该创新基地牵头单位,通过主导制定相关标准,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质量计量部部长张鹏洲介绍,企业主导修订的《有色重金属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后,行业成效显著,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23.53%,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与碳排放。
截至今年一季度,我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共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31项、团体标准30项;专利授权数量合计62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舒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