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逸钦 詹德辉

景德镇市陶阳里御窑景区是一处集历史文化、陶瓷艺术与考古遗址于一体的文化聚集区。本报全媒体记者 史港泽摄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考察调研时指出:“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近年来,景德镇通过原真性保护历史遗存、活态化传承非遗技艺、融合式发展文旅业态等举措,大力推动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提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着力推动构建陶瓷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再现了“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华景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要扎实做好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各项工作,全面展示“千年瓷都”的文化魅力。
立足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保护历史遗存。一是坚持整体性保护。在保持文化空间整体风貌方面,注重“点线面”结合,把老里弄、老街巷、老窑址、老字号、老房子等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实现连片打造、有序传承、整体保护。在建筑遗存保护更新方面,针对传统建筑风貌类型多样、状况不一的特点,精准施策,运用修缮、维修改善、保留、整修改造、拆除等方式,做到“不落架修缮”,最大化保护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存风貌。二是坚持协同保护。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以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抓总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成立文物局、御窑博物院、申遗办、文化(文物)综合稽查执法支队等单位,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从考古发掘、研究阐释、稽查执法等方面形成保护工作合力。强化保障措施,开展活态转化利用,举办各种文化体验活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提升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性,探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遗产保护新路径。三是坚持制度性保护。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杜绝文物犯罪、消除文物消防安全隐患等风险。将文物安全工作列入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检查重要内容,创新建立智慧消防系统和群防群治机制,妥善处理好修缮历史文化保护与消防安全的关系。注重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建立文物部门与公安、检察机关、消防等部门信息共享和线索互通机制,共同依法履行保护文物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
聚焦文化遗产传承,活态化传承非遗技艺。一是培育时代传人。例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非遗聚落”,完整保留“前街+后街”的陶瓷聚落空间格局和“窑房-坯房-民居”聚落空间组织模式。建立艺徒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吸引老手艺人和年轻人共同参与其中,让文化传承真正可观可感。通过举办“庙会”“徐家窑复烧点火”等系列非遗溯源活动,系统展示景德镇传统技艺。二是传承制瓷工艺。引入明清窑作群、四大名瓷馆等陶瓷技艺业态,传承祭窑神、太平窑、“知四肉”、帮会行规等行业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发展。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注重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深入推动陶瓷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建设全球古陶瓷基因库,通过对古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3D打印精细化模型,并制作成物理和数字形态的基因标本,解析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彰显陶瓷文化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推进文化遗产利用,促进文旅业态融合发展。一是发展现代旅游新业态。依托御窑厂遗址和周边108条老里弄、明清窑作群以及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将人文、科技、时尚等元素融入陶瓷文化,实现老城区改造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成功转型。二是打造创意产业新体验。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积极探索和实践数字化的文物保护、传播、转化和创新方式,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新颖的展陈形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比如,引进虚拟再现装置完美复原桑托斯宫殿瓷厅穹顶,让游客身临其境欣赏瓷器景观;参照明代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的文物原型,推出卡通公仔“岁岁鸭”等文创产品;通过MR屏幕,让历史与现实交汇,重现窑炉复原、烧造的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古代陶瓷工艺。三是探索研学旅行新模式。依托陶阳里千年陶瓷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文旅+教育”双向赋能发展新路径,推动文旅体验产品的迭代升级,打造出各类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研学旅行实践场景。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景德镇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