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康春华
4月3日,在南昌市西湖区南站街道铁路二村社区,正在上演这样一幕温馨场景:80岁的李奶奶对着镜子,欣赏新剪的利落短发,笑盈盈地对“幸福时光”志愿者老张说道:“张师傅,您这手艺可比外面理发店还利索。”老张弯着腰,仔细为李奶奶清理碎发。服务结束后,老张便掏出手机通过“西湖幸福养老”小程序,将当天为老人理发的服务时长存储起来,留作日后养老备用。
这是西湖区“幸福时光”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项目试点后首次开展的集体公益活动。“幸福时光”平台鼓励辖区内的年轻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服务,并按规则记录储存服务时间,待志愿者年老需帮助时,便可提取时间兑换相应服务,构建起“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的新型互助养老体系。这一举措不仅盘活了养老服务资源,更在全社会营造出“我帮你,他帮我”的温暖互助氛围,让养老服务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充满温情的互助之旅。
制度设计,是“幸福时光”平台稳健前行的基石。今年年初,为了探索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时间储蓄管理制度,西湖区响应国家有关试点工作方案,为平台运营提供制度保障;民政局修订平台建设与服务指南,统一志愿者服务流程、标准以及时间存储、兑换等规则,实现全区服务时间的“通存通兑”。以时间和积分作为服务“凭证”,既可为自己或家人兑换相关服务,又能兑换物质奖励等,让志愿者的付出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
“叮咚!”铁路二村社区“老铁志愿联盟队”队长刘键的手机突然响起。打开“西湖幸福养老”小程序,一条来自独居老人崔阿姨的订单消息弹出。刘键立刻接单,骑着电动车奔向崔阿姨家。推开门的瞬间,熟悉的笑声传来:“小刘,又是你啊。”刘键熟练地拿起扫帚,边打扫边和老人拉家常:“您放心,以后有事儿随时喊我,我这‘时间存折’里存的可都是为老人服务的时长呢。”原来,崔阿姨曾是刘键当列车长时的同事,退休后独居多年。如今通过平台,二人之间有了不一样的“身份”接触,崔阿姨每次有需求,刘键总是第一时间响应,这份跨越岁月的情谊,让养老服务充满了人情味。
这样的场景,在西湖区已成常态。“幸福时光”平台依托小程序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志愿者注册、接单、服务时长记录一键完成。系统后台自动生成服务轨迹,确保每一分钟都“有迹可循”。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服务效能,还吸引了众多热心公益的居民和志愿服务组织加入。目前,该平台已在铁路二村社区等首批试点区域稳定运行,累计吸引1676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对象353人,完成363次服务,总时长超348小时。
聚焦老年人实际需求,“幸福时光”平台推出助餐、助医、助行、助购等8个类别16项服务内容,以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织就温暖互助网。居住在西湖区的80周岁及以上空巢老年人、60周岁及以上独居老年人、60周岁及以上低保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可免费申领服务时长,让关爱真正惠及最需要的人群。
构建互助养老长效动力,是“幸福时光”平台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西湖区探索完善激励体系,让志愿者的“时间资产”转化为未来养老储备。志愿者可参与荣誉评选获志愿服务证书及年度表彰,提升社会认同感;服务积分既能兑换实用生活用品,又可在合作商户享受专属优待;免费开放的技能培训和工作坊帮助志愿者提升服务能力,实现个人成长。这些举措为可持续互助养老注入了活力,让更多人加入到养老服务的行列中来。
目前,西湖区正在逐步扩大“幸福时光”互助养老试点范围,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开展志愿者培训,做好志愿者与老年人的服务对接等工作,预计下半年在全区正式推广,实现服务时间“通存通兑”,打破区域壁垒,让互助养老资源像活水般流动,构建起覆盖全区的互助养老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