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沃野好风光,田间农事忙。4月17日,暖阳洒在万年县汪家乡新建村的田野上,记者沿着206国道驶入村庄,空气中泥土的芬芳与嫩芽的清香交织,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春播画卷徐徐展开。路旁绵延的“秧苗长廊”宛如翡翠缎带,辣椒苗挺着碧玉般的腰杆,西瓜苗舒展着毛茸茸的叶片,茄子苗绽开淡紫新叶……这些幼苗,正孕育着新建村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 实习生 胡嘉莲

村民在种苗基地选苗。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摄
传统种植到种苗经济
新建村毗邻206国道,交通优势明显,但长期以来缺乏支柱产业,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新建村党支部书记曹中金介绍,通过深入调研和专家指导,村里决定发挥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的优势,发展西瓜和蔬菜种苗产业。
这一选择并非偶然。新建村所在的汪家乡素有“无籽西瓜之乡”的美誉,当地村民长期种植西瓜。随着名声渐响,周边县市的种植户纷纷前来购买西瓜种苗。村民捕捉到这一商机,开始从单纯种植转向种苗培育。
“今年培育了西瓜、辣椒等50多个品种,有近60万株果蔬种苗。”村民曹元新告诉记者,他从单纯种植西瓜转型为种苗培育后,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育苗产业,目前全村70%的农户从事西瓜种植和果蔬种苗产业。
订单育苗降低风险
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新建村先后从江西省农科院引进了礼品瓜、薄皮甜瓜、新型无籽西瓜、吊瓜等特色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丰富了产品结构,更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新建村入口3个临时停车场,停满了来自余干、鄱阳、乐平等地的货车。“全是来我们村进果蔬种苗的,每天要接待200多名采购商。”曹中金告诉记者,村里以特色果蔬育苗为突破口,找到了一条兴业富民的好路子。
脱贫户祝荣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每天一大早,他就在村里的西瓜种苗基地忙碌起来。“我在种苗基地主要负责选苗、搬苗、打包等工作,既能赚钱又能顾家。”祝荣生说,每年除了上万元务工收入,他还通过销售西瓜种苗增收2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里还创新推出“订单式育苗”,与周边县市的企业、农户签订协议,定向培育优质种苗。这一模式既保障了销路,又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目前,新建村已培育出50余个果蔬种苗品种,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小种苗带来大变化
特色育苗产业的发展,给新建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村民收入的提高。据统计,通过发展育苗产业,新建村实现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
新建村通过一株株小种苗,培育出了乡村振兴的产业。这条特色发展之路,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而且带动了乡村公共设施的全面提升。“以前村里没钱,筹资修路等民生实事办不成。”曹中金感慨着。如今,村里有幸福食堂、铺设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还建起文化广场和篮球场。
更可喜的是,村民们的精气神也焕然一新,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