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创新驱动跨界融合”2025年南昌文旅高质量发展圆桌会在南昌举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分析梳理南昌市文旅资源优势,共同探讨南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南昌实现“全球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新高地、全省旅游中心地”的目标建言献策。
南昌文旅“红绿古韵”交融
近年来,南昌在文化旅游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内外游客瞩目的焦点。
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红色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同时,南昌还是一座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序》,到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齐论语》和孔子画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南昌,赋予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
在生态环境方面,南昌同样表现出色。拥有“一江十河串百湖”的发达水系网络,水域面积达到29.8%,各类湿地面积占比超20%,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城市绿化率超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中部省会城市第一。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南昌的文旅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南昌还致力于打造青春活力的动感之城。常态化举办了八一广场升旗仪式,并创新推出“光影八一”灯光秀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近年来,南昌通过举办大型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统计,2024年南昌市营业性演出活动场次达到8404场,演唱会带动直接消费超过16亿元。
在文化惠民方面,南昌同样不遗余力。全市共建设了110家孺子书房,构筑起“15分钟城市阅读圈”,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文化阅读空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建设,始终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打造,一体推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用文旅发展红利助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全市文旅业呈现“市场强劲复苏、产业优化转型、场景创新出圈、城市品牌网红”的喜人态势,南昌已然成为了让外地人喜欢、本地人自豪、年轻人向往,富有活力、大气昂扬的英雄城市——伦敦世界旅游交易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必去城市”,南昌位列其中;携程发布的2024、2025年口碑榜年榜,南昌入选“全球100热门目的地”“亚洲100热门目的地”;《世界城市名册2024》中,南昌从第301位,跃升到第181位,成为进步最快的城市之一。
共探文旅发展新路径
当天的会议就南昌文旅发展路径,围绕“以240小时过境免签为契机发展入境旅游”“以建军100周年为契机发展红色旅游”“以人工智能新时代为契机发展智慧化、沉浸式、互动性旅游”“以‘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为契机,延长文旅产业链,做大做强做优文旅产业,提高文旅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围绕银发经济、冰雪经济等新兴文旅业态,助推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及“围绕打造‘全球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新高地、全省旅游中心地’的目标,在‘十五五’期间,南昌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等议题,专家们展开了深入讨论。
围绕南昌文旅资源禀赋、促进文旅发展工作做法等方面,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西省旅游学会副会长胡海胜“从乡强城弱到城乡协调”“从白强黑弱到24小时经济圈”“从山强水弱到山水互通”“从英雄城市到城市英雄”等方面总结提炼可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的文旅发展“南昌模式”。
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表示:“南昌是一座充满‘英雄气’的城市,这里承载着太多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同时,南昌还拥有独特的亲水文旅资源,赣江、鄱阳湖等水资源丰富,亲水文化独特。尤为可贵的是,南昌正以开阔的胸襟拥抱世界,通过深化国际旅游合作,朝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努力。”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总顾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则对南昌文旅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说:“南昌在发展文旅产业时,可以以游客视角打造更加‘温柔’‘温暖’的生活体验,注重游客的多元化体验和多类型需求满足。此外,南昌还可以打造复合型城市品牌,进一步优化城市形象。可以借鉴淄博等城市的成功经验,通过城市友好形象和政府亲民政策来吸引游客。同时,注重创新驱动和跨界融合,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来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在谈到南昌文旅产业的发展路径时,魏小安进一步指出:“南昌可以不断拓宽旅游市场的边界。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更要注重度假旅游、休闲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葛磊则就如何提升南昌文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南昌应该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合作和沟通协调工作,参与国际旅游合作和交流活动。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旅游理念和管理经验来提升自身发展水平。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旅游人才队伍,为南昌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最后,要加强与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和品牌的合作交流,拓展自身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在谈到如何挖掘和利用南昌红色文化资源的问题时,多位专家表示,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南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首席专家杜晓帆表示,南昌可通过鲜活生动的叙事方式,深度演绎本土红色故事。探索面向海外的讲述方式,推动以南昌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代表的这些红色故事走向世界。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居民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指出,打造红色旅游精品,需深度挖掘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真实历史场景,构建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沉浸式体验。以南昌舰等一些独特资源为依托,塑造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红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南昌之行中收获新鲜感、参与感、获得感,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
围绕“全球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新高地、全省旅游中心地”目标,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会长、北大教授吴必虎对南昌打造“三地”提出独特见解。他指出,南昌旅游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城市正迈向成熟旅游休闲城市。从区位看,南昌地处岭南与江南枢纽,是“赣鄱之门”。吴必虎表示,应深挖其“赣鄱之门”底蕴,梳理南北通道、江右商帮、千年航道的历史脉络。建议水利、文物部门协作,整理九江经南昌至赣州的航道资源,将古航道转化为串联古今的文旅通道,赋能南昌旅游发展。
聚焦热点交流探讨
在圆桌会的互动问答环节,与会专家和代表就南昌文旅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建设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专家提出不同的看法。魏小安表示,海昏侯国遗址出土文物极具颠覆性,可通过创新方式进行推广,借此加深公众对海昏侯文化的认知,充分发挥其文旅价值。
杜晓帆认为,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场景解读、价值主题打造上仍有提升空间。考古遗址展示不应局限于还原过去,而应将考古价值转化为遗产价值,以面向未来的视角,让游客感受到对自身及人类未来的意义。
去年,梅岭生态旅游度假区已成功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对于如何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这一话题,葛磊表示,第一,需凸显差异性体验,依托生态、区位等独特优势,打造专属特色,让游客产生非来不可的理由。第二,要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住宿产品,可学习沙漠酒店,形成鲜明记忆点,提升住宿吸引力。第三,重视游客时间管理,围绕游客的日程安排设计消费场景,例如生态酒店超半数收入来自非遗体验等服务。开发度假区不能局限于空间思维,而要聚焦如何让游客住下来,充分利用半天等碎片化时间深度体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