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改变命运,也从来不把自己当残疾人。”58岁的陶学万说。
陶学万是南昌市新建区人,1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残疾。不过,身体的缺憾并未让他消沉。多年来,他多次创业,做过摩的司机,卖过水果、猪肉,最终从街头小贩变身为“粽子大王”。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替别人撑把伞。从创业起,陶学万便优先招收残障人士,之后更是以“托养+就业+产业”的创新模式,为残障群体开辟出一条托起尊严和梦想的道路。如今,他已经托养了80多名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
文/图 皮婉婷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 实习生彭云帆

陶学万接受采访

职工何景板熟练地给粽子装袋

开心的女工赵彤彤
特殊的帮扶车间气氛融洽
4月21日,位于南昌经开区乐化镇的南昌市石头街食品有限公司帮扶车间内,30余名工人正在忙碌着——他们将包好的粽子装进塑封袋,一袋两个。与传统印象中机械化、沉闷的流水线不同,这里的气氛格外融洽。
成功装好两个粽子后,22岁的蔡华还昂起头,双手举着袋子,像展示战利品似的左右摇晃,眼睛亮晶晶地望向身旁的工友。“蔡华好厉害!”“今天小妹好厉害!”听到大家的夸奖,她才心满意足地把袋子放进筐里,开始下一轮封装。
和到处“求夸奖”的蔡华不同,今年59岁的何景板就显得成熟稳重多了。他坐在轮椅上,背挺得笔直,面前摆满了亟待装袋的粽子,右手边整齐放着一叠塑封袋。撑袋、装粽、按压……不到1分钟,他就将两个粽子装好袋,整套动作行云流水。每天,他可以重复类似动作约500次。
“这里环境很好,午饭免费,干活还能赚钱,闲下来的时候大伙儿还会唱唱歌、看看电视。”何景板是这里的“元老”,他从小左脚残疾,自打车间成立就在这里做工,如今已是不少工人的师傅。对他而言,这里不只是工作岗位,还是自己的“第二个家”——同是残障人士的妻子和女儿也在这儿干活,一家人平均每月能赚约3000元。不仅可以自力更生,还能照顾孩子,何景板每天都很开心。
两度创业失败却从未放弃梦想
像这样的帮扶车间,陶学万设立了3个,里面大多数工人都是像蔡华、何景板这样的残障人士。这个车间所在的地方有一个名字——南昌经开区德康残疾人服务中心。
为何要开设这样的车间?陶学万的回答是:自己也是残障人士,知道残障人士的不容易。“能帮助他们就业,我心里感到很踏实,其间我也收到了很多感谢,感觉很暖心。”他说。
出生于南昌市昌邑乡一个贫困家庭的陶学万,1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右腿落下了终身残疾。在家人的鼓励下,陶学万念完了初中。毕业后,他壮着胆子学别人做起了生意。
“作为一名乡下‘崽哩子’,一开始走上创业之路,只为改命。”陶学万说,他从未将自己当作残障人士,从未因身体缺憾而消沉,也没想过靠他人帮助过活,而是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能过得和其他人一样好。
作为残障人士,陶学万知道要做成事很艰难,但他依然迈出了那一步。做摩的司机、卖水果、开肉铺、卖粽子、创品牌……创业之路异常艰辛,其间两度创业失败,但陶学万始终没有放弃。
从小贩逆袭为“粽子大王”
29岁时,陶学万迎来人生重要转折点——他在南昌市东湖区董家窑农贸市场开了一家肉铺。由于此前在新建区卖过3年猪肉让他攒足了经验,生意很快走上正轨——凭着肉质好、诚信经营,店铺生意十分“跑火”,有时一天能赚300元,至少卖两三头猪。
开肉店期间,陶学万的腿“拖了不少后腿”。开店之初,为抢先买到好肉,每天凌晨3时,陶学万就起来骑着自行车赶到位于新建区的屠宰点进货,将上百斤的猪肉运到董家窑农贸市场。他的腿不像常人一样有力,有时使不上劲,经常摔倒,遇到下雪天或冰冻天气,路滑坡高,自行车很难骑上去。幸好,路上总有好心人给他“搭把手”。后来,事业越来越红火,自行车也变成了三轮摩托车。
他的坚持有了效果。1995年,在董家窑农贸市场卖嘉兴肉粽的浙江嘉兴人张寿生发现陶学万卖的肉品质好,就选择在他那定点购买鲜肉。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络,陶学万有时还会帮张寿生去一些地方跑业务、收账。
“后来,张寿生因经营不善回浙江,临走前把粽子配方传给了我。”陶学万说,拿到配方后,他开起了粽子作坊,结合南昌人的饮食特点和口味不断改良,让粽子变得更加美味可口。凭借好口碑和回头客,陶学万的粽子生意越做越大,被评为“满意早餐工程”。
如今,陶学万不断扩大经营,不仅获得百年老字号“品香斋”的经营权,还将其打造成南昌特色品牌。
给残障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岗位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事业小有所成,回乡创业的陶学万经常帮助有需求的残障人士。他根据不同人的残疾情况,把他们安排到自己的食品厂、农场上班,以“托养+就业+产业”的创新模式,为残障群体开辟出一条托起尊严和梦想的道路——共托养80多名残障人士,为他们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蔡华、何景板就在其中。
“我想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减轻家庭负担。我们这里还可以托养残障人士,帮他们进行康护训练,还有生活老师和心理导师,监护人也不需要太担心。”陶学万说,虽然残障人士干活效率不高,但只要努力,工作质量就很高。
厂里有一名40多岁的女工,虽然她不能说话,但有耐心、能吃苦、手脚快。端午时节,她仅靠包粽子一项工作,每天就能赚两三百元,一天最多能扎3000个粽子,每年能赚六七万元。“她在乡下建的房子,就是靠包粽子赚来的。”
历经多年发展,陶学万的食品厂从只做粽子发展到做月饼、桃酥、麻花、韭菜合子、白糖糕等多种产品,在这里就业的残障人士学会了很多技能。淡季时,大家种种菜、看看书,很多工人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