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水安全的保障要求也越来越高。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郑海金建议修订完善抗旱条例,如将“抗旱”修改为“防旱抗旱”,构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全链条式灾害防御平台和信息共享发布机制,完善形成一套常态化干旱灾害应急预案。
调研:旱灾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严重的气象干旱。在此次抗旱工作中,南方丰水区创新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如江西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实施鄱阳湖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开展局部应急送水和“一对一”农业减灾技术指导服务等。
“但对标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标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郑海金认为,受南涝北旱的传统思维影响,防汛抗旱并重意识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旱灾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干旱防御的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研究基础薄弱,干旱灾情监测与预警能力不足,难以高效支撑政府综合研判调度指挥。
建议:修订完善抗旱条例
郑海金建议,把抗旱减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提高全社会防御干旱灾害的防范意识;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理念,建议修订完善抗旱条例,如将“抗旱”修改为“防旱抗旱”,在此基础上推动规划、预案、科研和科普体系的完善,实现灾害防御从危机管理到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
构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全链条式灾害防御平台和信息共享发布机制,完善形成一套常态化干旱灾害应急预案(如制定不同干旱期备用水源方案,优化抗旱物资储备要求,完善抗旱打井管理机制等);推行干旱灾害保险制度,分散灾害风险,形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干旱灾害应对长效机制。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工程体系,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灌溉工程、供水工程等的管理维护,保障工程长期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