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环境复杂多元,对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带来诸多考验和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多读书,多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能力水平,是增强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底气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换言之,多一点“书卷气”,就多了一分底气。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有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正如一位智者所言,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领袖,然而每一位领袖必定是读书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毛主席多次讲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的一生,书以伴食,书以伴眠,书以伴行,是真正彻底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自打青春年少起,就一直酷爱读书。他在接受新华社《学习进行时》采访时说道:“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理应向党的领袖看齐,力争成为多读书、读好书的实践者、推动者和示范者。
读书是从政之基,学习是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建设学习型大国。他还曾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党员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事实也一再表明,爱读书、会学习的党员干部,看问题的视野更开阔,做决策的思考更深入,解决问题的效率更快捷,而且往往更具思想境界,更富人格魅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读书学习是一种使命要求,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种精神追求。因而,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把读书学习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需要、第一本领和第一任务。
时下的书市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不少党员干部的书橱里也是左史右经,难计其数。党员干部到底应该读些什么?要有所甄别,有所取舍,要读就要读好书,要学就学有用有益的知识。学理论,正思想,补足骨骼里的“钙质”,从而保持清醒头脑,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真正做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学哲学,用哲学,脑子会更灵,眼睛会更亮,有利于形成科学化的世界观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从而找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学历史,明得失,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如果共产党人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等于背叛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学法纪,正衣冠,时时检视言行举止,处处匡正从政行为,从而守住按章办事、廉洁从政的“高压线”;学文学,读经典,汲取古今中外的精神营养,从而提升思想格局,纯洁生活情趣,培塑做人做事的道德情操;还有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也应有所涉猎,从而拓宽知识面,更好地提高普惠性。
荀子《劝学》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学习如同吃饭,一口不吃会挨饿,但也不可能一口气吃成胖子。厚积才能薄发,积累多了才能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党员干部必须结合中心工作,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固强项,补短板,拟制读书计划,建立学习台账;必须日积月累,细嚼慢咽,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单到全的艰苦过程,把应知应会的知识学懂弄通;必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思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对照,读好无字之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到真功夫,读出新境界。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退”。意思是,一日不读书,就会退步,时间长了,就会落伍掉队。于党员干部而言,只有耐住性子多读书,静下心来多思考,才能读出“书卷气”,学出精气神,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于人民。(南昌日报特约评论员饶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