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根,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奋斗基点。关键技术要不来、买不来,必须打牢基础研究这一创新根基,把科技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扎根向下,厚植基础研究沃土,解源头支撑之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基础研究是一切创新的根基,是科技创新之路的“最初一公里”。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载人航天、量子通信、深海探测等多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但是,我国产业中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特别是芯片、发动机、材料、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领域存在短板,一些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依赖国外。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不断突破瓶颈制约,增强发展新动能。
要破土向上,加快成果转化步伐,解现实应用之困。基础研究并不是科研的“终点站”,只有推动其成果从实验室“最初一公里”驶向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基础研究才有现实意义。近些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几万项科技成果面世,其中大部分成果都是成功的,但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充分表明我国在成果转化方面仍存在短板。我们必须明确基础研究目标导向,瞄准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对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问题全力攻关,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解决基础研究和产业需求脱节问题。
要迈步向前,点燃人才驱动引擎,解长远发展之题。打牢基础研究根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基础学科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力量。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等特点,我国在人才选拔、分类指导培养等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对此,要善于做人才“加法”,实现基础学科人才全过程、链条式培养,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体系。同时,要善于做“减法”,减少对科研单位分钱、分物、定项目的直接干预,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和决定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要紧紧牵住基础研究这个“牛鼻子”,以基础研究成果夯实科技创新根基,推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不断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勇立潮头。
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