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设备补贴、低息金融贷款、一企一策专班服务……
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传统产业是青山湖区经济发展的“基石”和优势。如何让传统产业摆脱“传统”二字的桎梏?近年来,青山湖区以科技创新、智改数转,推动区域传统产业向转型升级之路阔步前行,促“老树”发出“新芽”,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术创新降本增效
科技创新是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保障。
走进方大特钢轧钢厂,经过节能处理改进后的高线加热炉正高效运转。方大特钢轧钢厂的高线加热炉自建成至今已运行13年,企业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升级,降低传统产业成本,提升效益。
“高线加热炉主要就是煤气和电的消耗大,这是改造需要攻克的重点。”去年,轧钢厂高线作业区作业长周少林及其团队,在高线检修时机对节能技术进行集中攻关:改进了加热炉燃烧控制方式,增加脉冲燃烧控制技术。采用节能型全纤维模块化炉顶代替传统炉顶,提高钢坯温度均匀性,节约煤气消耗和电耗,并采用高效的“多流股、多交角、高流速的改进型蓄热式烧嘴”等,在保证设备安全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吨钢能源消耗成本。
“改造前,加热炉吨钢消耗煤气平均245立方米,现在降到了204立方米。”周少林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高线加热炉88万吨-90万吨的年产量来计算,光煤气一年可节约300多万元。此外,产生的电耗也有明显的下降,一年下来可节约60余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传统产业,在生产工艺和设备相对固定的背景下,从设备改造等技术入手,通过修旧利废、工艺优化形成解决方案,不失为降低工业能耗排放的可行之法。
为此,企业专门出台了相关管理和激励机制,使得合理化建议平台成为带动员工钻研技术、参与创新的孵化器,激发员工们的奇思妙想,推动企业降本增效。今年1-5月,员工参与小改小革活动达3912人次,实施小改小革811项,创效1105.88万元。
创新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之路的“关键词”。
“企业每个月能收集到员工提出的上百条优化改造建议。今年1-5月,企业技术改革创效比去年同期增加500多万元。”方大特钢生产指挥中心副总工兼副主任李红侠表示,下一步,企业计划在设备节能改造、永磁传动、水泵节能等领域,加大力度开展降本增效各项活动,将精益思维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跑出降本增效“加速度”,确保全年各项任务指标完成。
智改数转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只是一个求生存的问题,更是一个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问题。如何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成为整个经济体系转型升级的“稳定器”“压舱石”,是青山湖区谋划的重点。
智能化设备补贴、低息金融贷款、一企一策专班服务……青山湖区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促进传统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加速向先进制造业、高附加值产业迈进。
衣服的裁片经过智能吊挂生产线直接传送给工位工人,工人完成作业后,“智能大脑”自动派送下一单任务……走进位于青山湖区罗家镇的江西国亚制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浓浓的科技感扑面而来。一件件Polo衫、T恤、运动装等针织服装,经过数据编组、流程化制作、标准化筛选、吊挂运输等工序完成包装下线,准备运往世界各地。
“现在生产的休闲裤是即将出口到美国沃尔玛的订单。我们的客源主要以欧美、澳大利亚、日本等海外地区为主。”国亚制衣总经理吴峰坦言,如今,智能制造技术已经成为了全球制造行业的基石,也成为了海外客户考量传统产业生产实力的“硬指标”。
在数字化时代的风口,“互联网+”“5G+”等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升级,逐渐成为企业竞技的新赛道。
传统产业“智改数转”迫在眉睫,企业却为资金犯了难。
“当企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罗家镇政府积极向我们推荐‘智能设备改造中长期低息贷款’产品,安排专人负责,加班加点,仅1个月的时间实现了1000万元低息贷款的投放,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吴峰说。
今年年初,国亚制衣利用这笔1000万元贷款,引进了行业领先的智能服装吊挂系统、智能分拣系统、全自动电脑裁床、智能仓储系统等,有效实现服装生产不落地、分拣作业无人化,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至少30%。
“以往很多重复繁重的运输工作只能通过人力完成,通过工厂智能化设备改造,大幅度地减少搬运、绑扎、折叠等非生产时间。”吴峰介绍,目前企业8条生产线都在满负荷生产,订单已经排到年底,预计今年产值将达到8000万元-1亿元。
(全媒体记者邬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