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化玉》
周文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周文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树化玉》,单论题材,将其归类于官场、老年、乡土、生态似乎都沾边,但却不完全是。有人在小说中影影绰绰窥到作者的影子,缘于小说叙事与作者经历丰富的职业生涯及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与重合,但该小说并非作者的自传。
小说开篇借用一首小诗作引子:“岁月不曾把谁饶,老来多送一秃瓢。当年人前常扮酷,如今镜里莫细瞧。”小说主人公祝祖明揽镜自照,难免生出“人生不比青松”的喟叹。行文精妙的幽默感令老祝顿时跃然纸上。退休干部祝祖明是个讲规矩的人,他明白“老了的人和老了的牛、老了的马、老了的猫是一样的”,他赞同“官员是果汁,不是白酒”的说法,他告诫自己“不要发癫,不要做那种下了台还不肯脱戏服,拖着青龙偃月刀咿咿呀呀唱个没完的人”。作者书写文本如同他日常说话一样讲究“语态”,人物对白生动、紧张、口语化,灶间俚语运用自如,又间杂文言雅句,比喻新鲜,韵律有致,既从众又脱俗,读来姿态横生,气韵生动,雅俗共赏,俗中见雅,显示出作者的机智、警觉和理性。
小说从退休领导干部独特视角观照乡土中国,塑造了新时期乡村人物的精神成长史。《树化玉》以老年人关心的话题或事件为切入点,以祝祖明回乡村择地康养为主线,在凤凰湾康养中心开发商袁应总经理的召集下,祝祖明与昔日旧部齐聚一堂,在叙旧之余也踏上了乡土寻根之旅。经过袁应二十余年的精心打磨,昔日山乡凤凰湾集4A级旅游风景区、休闲度假康养区、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最美乡村风光旅游带于一体。摆脱“就乡村论乡村”的局限,由城乡二元对立转向城乡统筹融合发展,聚焦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提炼出一种新的乡村架构,生动地再现政治文化视野中的乡村民间图景。
作者对基层运行有着深刻认识,小说行文绵密细致,大量的细节闪耀着政治智慧的光芒,是一本生动的基层运行手册。乡土是中国社会的深层底色,深入考察乡村是全面认识中国的关键密码。《树化玉》中以袁应为代表的强人治村,背后是党和政府一揽子乡村改造工程的筹划与实施。如何深刻把握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推进和完善乡村社会治理,践行和示范乡村绿色发展,小说通过祝祖明、武潼光、陶平之间新、老县委书记的恳谈,彼此互为镜鉴,多维度展现不同时期县级班子的工作重心,从一个又一个细节当中勾勒出一幅酣畅淋漓的当代基层政治社会画卷,展示党的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一宏大主题。
中国乡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别具匠心采用了貌似分散却又不断交融的多线索交叉并行的叙事手法,全息展现经典乡土的历史与现实。其中一条叙事线索描绘的是传统的充满宗法色彩的乡村。乡人挖掘祝祖明家的祖坟并实施敲诈行为,祖坟是基于个人身世渊源的连接与历史标注,祖坟被盗掘,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人际关系和道德风气的变化,象征着根亲文化的凋敝,被工业文明冲刷的乡村呈现出文化移植、文化断裂、文化碰撞等复杂的矛盾状态。祝祖明获悉消息后初始愤怒,此后在掘墓者所在村的长者登门致歉中冰释前嫌,作者也借此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解剖。另一条叙事线索反映的则是在政治观念观照下的乡村,立体展示了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美丽乡村图景。祝祖明在凤凰湾参观,感慨山乡巨变,偶遇工匠打磨硅化木。硅化木俗称“树化玉”,参天大树在地壳运动中被盖层掩埋于地下,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经过亿万年的硅化,逐渐形成树化玉。树化玉之美,在于其似木非木,似玉非玉,色彩斑斓,温润坚韧,凝结着苍劲的时光,是植物的“舍利子”。作为凤凰湾的文化图腾,经过打磨后的树化玉根据其造型被命名为“凤凰于飞”,用涅槃的凤凰寓意古老的山乡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作者将“树化玉”作为符号化的标识,将置身其中的乡村世界化作生生不息的时代表达和精神资源,以呈现“国之大者”的理念。
作者既擅长宏大叙事,亦关注宏大叙事之外的普通人,坚持用赣鄱地域生活的在场者和过来人的平视目光,锁定江南水乡的别样风光,并以家乡人所熟悉的质朴、本色以及略显粗粝的评议,潜心对个体命运、族群状态、社会伦理、生态自然等做了社会学式的意义探寻和形象展示,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与知识储备。
□ 武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