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卫平
宜春城往南约二十公里处,有山曰“仰山”,山间茂林修竹之中,有古寺云“栖隐禅寺”。而在禅寺咫尺之遥,几座草堂赫然入目。草堂前,一群鸡鹅从容啄食迈步,五株并排笔柏屹立;草堂中,柴门、泥墙、茅草顶,尽显泥土院落的久远与古朴。
这几座藏于山岭中的草堂即宜春遐迩闻名的郑谷草堂,始建于2019年,不到半年即竣工。草堂共辟三堂:讲堂、书堂与屋堂,分别供讲学、吟读及栖居之用。草堂建成后,曾举办过两届具有全国影响的诗词夏令营活动,吸引过国内大批青少年参加,迄今已成弘扬、传播宜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郑谷草堂前身为郑谷读书堂,这里,曾留下晚唐著名诗人郑谷千年前读书吟咏的足迹。
拨开历史的烟尘,在唐诗的国度里,郑谷的身影款款而出。
“北有杜甫,南有郑谷”,曾有诗家如此评价郑谷。将郑谷比肩于诗圣,此说虽不免有些夸张,却也道出郑谷在灿若星河的唐代诗人中的地位与影响。
追踪郑谷的身世与经历,让人不得不对这位公元851年出生于袁州的唐末著名诗人肃然起敬。
据记载,郑谷少年早慧,七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被同朝大诗人司空图誉为“当为一代风骚主”。然而,郑谷的科考之路并不顺畅,传说他曾经苦考十次,四十岁方中进士。他由地方任职开始,历任京兆鄠县尉、右拾遗等职,后官至刑部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天祐元年(904),权臣朱全忠逼迫唐哀帝迁居洛阳,并焚烧长安宫殿。郑谷预感大唐王朝气数将尽,在宜春籍和尚虚中的“点醒”下,他“独守义命之戒,而不牵于名利之域”,毅然弃官,归隐故乡。他先在宜春化成岩下筑房,后又寓居仰山书屋,七年后卒于北岩别墅,被安葬于城北七里的江北岭。
郑谷仕途之路没有像其他文人官员那样跌宕起伏,其成名主要在于卓尔不凡的诗才。他是晚唐屈指可数名扬九州的诗家泰斗之一。
郑谷早期作诗,师承白居易、杜甫等名家,后诗风多变,自成一家。他一生存诗甚丰,不下于千篇,其中325首收入《全唐诗》。郑谷的传世名作亦不少,如其诗集《云台编》中的《莲叶》《菊》《迁客》《东蜀春晚》《淮上与友人别》等诸篇。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首以写景咏物见长、读来清新脱俗的《鹧鸪》诗:“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这首浅吟低唱风格的诗作让郑谷获得了“郑鹧鸪”的雅名。
郑谷赋诗,态度极为严谨,有故事为证:僧齐己携诗来谒,谷读至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乃曰“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我一字师也”。由此,郑谷“一字师”的美誉成了文苑千古佳话。
身处晚唐飘摇风雨之中的郑谷没经历太多人世坎坷,有人说,这位当朝“第一才子”经历了大唐最后的一抹辉煌。他为人谦和、敦实,既能与许棠、任涛、温宪、张乔、李昌符等“芳林十哲”唱答往返,又能上达天听,陪伴唐僖宗登临山峰,且朝谒之暇,君臣同寓云阳道舍。
也许,唯其人品高格,不事攀附,郑谷坊间的口碑一向不错。他归隐故乡的读书草堂,访客不绝,甚至一度成为士子们的景仰之地,连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名扬古今的文人墨客也频频驻足瞻仰;他几近倾塌湮没的墓冢,也在北宋时期,被袁州太守祖无择主持修缮……
乡梓之地迎归客,游子千载延盛誉。千百年来,宜春故乡之人对郑谷一向尊崇有加,将他与袁京、韩愈、李德裕、卢肇、易重同置于“袁州六先生”之列。人们在宜春著名的昌黎书院东墙画其像,供人观瞻,还在城内开辟“鹧鸪路”,建造“鹧鸪亭”,以示纪念。而书声隽永,宜春最能彰显郑谷遗风的,恐怕莫过于己亥之年,禅院附近草堂的大手笔重修了。
青山一片终须静,禅林深处听“鹧鸪”。柴扉轻扣,泥墙如昨,那草堂之中仿佛有熟悉的书声穿越时空,再次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