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横渡赣江活动是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一次尝试和突破。它犹如一扇观城市、观人文、观发展的窗口,打开了南昌的新思路、新视野。从这扇窗口,我们能窥见诸多新意。
南昌又火了!
兔年大年初一晚间,一场迎春焰火晚会让南昌火爆“朋友圈”;今年“五一”前后,“特种兵式游南昌”刷爆短视频平台,把南昌的热力值拉满;一个月前,南昌国际龙舟赛又一次引爆了全城人气。
2023年的南昌“热度”持续在线。就在上个周末,一场声势浩大的千人横渡赣江活动,在人气上再添一把火。
同样的主题、不同的玩法,同样的思路、不同的内容。这场千人横渡游出了什么?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南昌?
一
去过现场的人都知道,这场千人竞渡非同凡响。上万人相聚赣江之滨,看点何在?笔者认为,至少有这么几点。
看的是千人横渡的盛况。20多个方队、2000余人一同畅游赣江,还有多个外地友好城市代表队,在2500米游程里劈波斩浪,尽显风采。千名“泳”士共赴“渡江之约”,浩浩荡荡征战赣江,盛大的竞渡场景又一次给南昌人民带来强烈的文化洗礼和感官震撼。
看的是一江两岸的秀丽风光。夏日的赣江天高水阔,江景美不胜收。尤其是到了晚上,南昌赣江两岸流光溢彩,在碧波荡漾的赣江之滨,在千古名楼滕王阁下,欣赏一江两岸绚丽的灯光,再邂逅一场主题焰火晚会,闹静之间,人们充分感受英雄城的浪漫与活力。
看的是万人观赛的热情。这场全民狂欢的盛事,上万人走近赣江,在34℃的盛夏感受100℃的热情。观众看的是比赛,也是一次心灵的放松,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奔赴和情感投射。
兴致盎然的观众构成了活动之外最美风景线。正是每一个个体热情参与、积极投入,才让城市流动起来、繁荣起来。江上城中,正是这些凡人微光让城市拥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看的还是一座城市对自身特质的挖掘和对市民文化期待的回应。
山水形胜之地的南昌,赣江穿城而过,湖荡星罗棋布,拥有“一江十河串百湖”的水系格局。“襟三江而带五湖”的独特地理环境,让南昌人对水多了一分感情,南昌更是一座国际湿地城市。
南昌城傍水而建,水给了南昌人民物质支撑与精神滋养。一千多年前,王勃临江远眺,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生于豫章,娱在赣江。南昌人天然近水爱水,据统计,常年在赣江边游泳的爱好者达数万人。恰逢酷暑炎夏,各地水上活动竞相开展,无论会不会游泳,人们都对戏水解暑有着天然的偏爱。与此同时,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场景的变迁,人们更是对新型文旅消费有着全新的期待。
此时举办千人横渡赣江活动,可以说既应时令所需,也应民众所盼;既反映了施政者的人民立场,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包容与开放。
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当前,文旅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站在文旅融合的“风口”上,各大城市都使出浑身解数,大打特色文旅牌,挖掘培育自己的IP。全新的文旅活动带来流量和人气的同时,也深刻塑造着一座城市的气质。
千人横渡赣江活动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一次尝试和突破。它犹如一扇观城市、观人文、观发展的窗口,打开了南昌的新思路、新视野。从这扇窗口,我们能窥见诸多新意。
文旅融合热度加速释放。活动当天,夏夜集市、露营小镇、诗词音乐会、文体展演等特色活动,带来了更多文娱元素,2023“恰噶南昌”消费季也同步启动。以活动为导引,以消费为内核,抓住“流量入口”,持续做旺人气。
人们看比赛、游赣江,观美景、品美食,热热闹闹间,人们吃饱了、玩嗨了,城市赚了流量、添了人气,一场文旅和消费的“双向奔赴”,把文旅融合推向高潮。
城市与人情感交融和谐共生。古人讲: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因人而兴,人依城而居。一座城市里,有人们喜爱的美食,有人们期待的活动,有人们称心的去处,有人们醉心的文化。人心往之,城必兴焉。
城市为人提供栖居之所,文化活动和文化底蕴为人筑造精神家园。人们在城中有心灵归属,必然会感受到精神充盈。
城市形象的重塑与推广。都说“认识一座城只需一次亲密接触”。南昌不怕被注视、被比较、被评价,热情欢迎更多外地游客打卡体验。只有人来了,才有机会重建印象。期待用一次美好的相遇,展现一个底蕴深厚、活力十足的人文南昌,一个亲切可爱、有颜有趣的夜色南昌。 施政者的人本立场和为民情怀。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南昌在文旅活动上屡出新招,实现流量口碑双丰收,背后是城市治理思维的深刻转变。在文旅产业上培育新的增长点,文旅融合、兴业惠民,既体现了施政者驾驭产业方向的视野格局,也彰显了回应市民文化需求和品质生活的施政初心。
三
南昌是水都,在“水”上做文章,搭文体的台、唱经贸的戏,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从国际龙舟赛到千人横渡赣江,用好“水”元素,提升城市辨识度和品牌力,这体现了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
如今,文旅活动早已超出一般消费范畴,成为人们的最大“记忆点”,构成了城市的符号和名片。如果没有足球,人们对谢菲尔德的印象只是一座钢铁之城;如果没有环法自行车赛,就没有人每年盛夏赶去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这场别出心裁的千人竞渡,对城市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带来了诸多启示。
苦练融合内功。首先要强化融合意识。文旅竞争已经由景观竞争演变为生态竞争,其核心在于一个“文”字。南昌坐拥以八一广场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海昏侯墓为代表的考古文化、以万寿宫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南昌瓦罐汤为代表的美食文化等诸多特色文化,是一个文化富集区,这些都是推进文旅融合的底气。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的独特价值,让它们在融合中“活起来”,才能在消费中“火起来”。
还要做好融合文章。一幅山水画卷,只有盖上文化的印章,身价才能倍增。城市发展已经走过了拼高楼、拼商场的阶段,文化才是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找准文化定位,主打价值共情,让人游览一座城市、参加一次活动能产生精神归属、找到价值共鸣,最终爱上这座城。
培育文旅IP。随着城市建设和旅游景点的高度趋同,区别“千城一面”“千景一面”最好的标签就是文化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曾经测算,全球40%以上的旅游业是由文化驱动的。人们与一座城市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消费外衣下的文化互动和人文体验。
过去,一座城市的旅游魅力需要长年累月的口碑积累,如今一个文化故事、一个文旅品牌就能产生强大的IP效应。
比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不仅给城市带来巨大流量,更带来了广阔“钱景”。连续放映43年的电影《庐山恋》,更是成为一个品牌,为庐山注入了新的美学价值和人文内涵,不断带来品牌增值。
创新融合业态。人们旅游不再局限于逛街购物或游山玩水,而是更热衷于追求互动感和体验性。创新要素正驱动文旅消费不断升级,催生了更多新业态新模式。个性化、分众化的文旅需求日益凸显,有趣味有内涵有特色成为了新的竞争点。敏锐地抓住偏好转移,才能引领文旅消费潮流。
积极赋能“文旅+”模式,拓宽文旅边界,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仍具有广阔空间。无论是潮汕地区国家非遗产项目“英歌舞”火爆出圈,还是武汉“夜上黄鹤楼”行浸式光影演艺热度不减,都启示我们,做好文化场景再造和消费空间重塑,即使是一场赣江竞渡、一场龙舟赛、一场马拉松,都可以成为打开流量入口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