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红在创作作品。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摄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一个个“光环”背后,是新余市国家级非遗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数十载的努力。她通过自主研发,打破了夏布不能绣花的局限,让江西夏布绣成为精美工艺品走向全国。
“夏布绣,也称赣绣、麻绣,它根植于麻绣的绣活之上……”走进江西新余夏布绣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为前来研学的学生们讲解夏布绣的历史。这里陈列着一幅幅布上水墨绣品、民间刺绣、夏布绣文创产品,呈现出夏布绣的“前世今生”,讲述着这一民间古老技艺的传承之路。
渝州绣坊内,绣娘们正在师傅的指导下,潜心练习夏布刺绣工艺,这名师傅就是年过花甲的张小红。
2002年,张小红因工厂改制下岗后,前往苏、京、津等地学习刺绣。如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绣种和个人风格的品牌?一次,一名顾客请她在新余特产夏布上绣几个字,这令张小红茅塞顿开:能否把粗犷、古朴的夏布与精巧、细腻的绣工相结合,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刺绣品牌?学成后,她回到“中国夏布之乡”新余,于2004年3月成立了渝州绣坊,开始了自己的夏布绣“逐梦”之路。
俗话说,麻布绣花,底子太差。夏布质地生硬,要在上面刺绣,并非易事。张小红潜心研究、不断摸索,终于在2003年研发出夏布处理工艺,通过对其进行软化处理,降低硬度,克服了夏布硬、挂丝、拉毛、断线等缺陷。经过这种工艺处理过的夏布不仅手感柔软,还能保持夏布的肌理、纹路、色彩不变。此外,张小红还开发出适宜夏布绣的通透乱针、透底针、层叠针、芝麻针等针法,使得绣品古朴而不失高雅,粗犷而不乏细腻,画面质感强烈。
早期,夏布绣并不为人所知,张小红携作品参展推广时,常常受到冷落。张小红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夏布绣这一千年女红“活”起来。2012年10月,张小红的坚守得到了回报——她入选“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得知消息后,张小红喜极而泣,“评为国家级大师当然激动,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来夏布绣终于获得了行业认可。”
此后,张小红的干劲更足了。2014年,她用卖房的钱和银行贷款,数百万元自费建起了夏布绣博物馆,将自己的作品和收藏的数千件民间绣品免费展示。“我要把夏布绣博物馆建成一个传统文化的示范性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爱上夏布绣。”张小红说。
张小红突破了夏布作为艺术刺绣绣地过于粗糙的难题,结合民间刺绣和艺术刺绣的技艺针法,创新了6种针法;根据夏布古朴的色泽和自然的肌理美感,研发了以水墨写意类为主的题材,使作品呈现出粗犷古朴、典雅深沉的艺术效果,创作了《万亩登丰图卷》《井冈雄峰》《清贫者》等精品,开启了夏布绣艺术的先河,使之成为颇具江西地域风格的特色艺术绣种,填补了江西刺绣艺术的空白,打造了“夏绣”江西省著名商标。
张小红通过师带徒,工艺美术进校园、社区和乡村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夏布绣生力军,接纳失地女工、下岗女工、待业青年、残障人士等3000余人学习夏布绣技艺,增加其家庭收入。
同时,她还积极推动夏布绣文化走出国门,其足迹已涉及德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多个国家。从下岗女工到刺绣大师,张小红一步一个脚印,让充满水墨风韵的夏布绣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守护和传承夏布绣这项古老技艺是我的使命,江西的刺绣艺术起步较晚,更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张小红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一起为夏布绣的发展而努力。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 通讯员 龚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