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制、风干、消毒、采集DNA、制成标本……近日,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制作从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带回来的各类标本。
截至11月6日,桃红岭综合科考中的植物多样性、两栖爬行动物、鱼类和水生生物、梅花鹿(华南亚种)等专项调查工作,均已转入第二阶段的室内科研工作,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分析各类样本数据。
“我们采集春、夏、秋等不同季节的植物样本后,要制成标本,搜集各类数据并进行分析。”植物多样性调查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研究员彭焱松,指着一个大型冰柜说:“这是用于标本消毒的超低温冰箱,经过一周冷冻,植物附着的虫卵、幼虫以及微生物等都将被杀灭。”彭焱松团队在制作标本的同时也在对物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我们根据桃红岭保护区水系图,选择河流、水库、溪流等水域的断面作为采样点位,已进行了两次采样。”鱼类和水生生物调查组负责人、中国计量大学教授徐爱春告诉记者,鱼类的鉴定和分类需要制作浸泡标本,需要给鱼类拍摄“标准照”,然后形成实验报告和总结。
“我们需要分析无人机采集的梅花鹿红外热成像画面,结合红外相机影像分析,研究其种群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最终形成保护建议。”梅花鹿调查组负责人、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言阔说。
业界对本次科考关注度颇高。11月2日,首届中国梅花鹿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彭泽召开。参会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总工程师尹峰表示,桃红岭的梅花鹿种群数量从60余头发展到现在的624头,改写了物种濒临灭绝的命运,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典案例。本次科考不仅要摸清资源家底,还要挖掘梅花鹿种群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更要探究保护区周边群众如何融入野生动物保护、力求探索出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姜广顺提出,保护区的梅花鹿最大容纳量是多少,600多头是否已饱和,这些问题需要科学评估;为什么梅花鹿会进入村庄,要对梅花鹿种群行为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后期进行精准监测和科学管理;如何加强对梅花鹿种群空间分布及疫病动态的监测,是否要人工调控与引入天敌调控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本次科考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