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荣(浙江温岭)
据《工人日报》报道,“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可享受98天的产假,而大多数幼儿园只接收3岁以上的幼儿入园。从母亲产假结束到孩子3岁前这约1000个日夜的‘托育真空期’要如何补位?”这个摆在不少双职工家庭面前的托育难题,在福建迎来“工益”新解法。
为鼓励更多用人单位加入爱心托育队伍,去年底,福建省总工会出台了《支持培育省级爱心托育用人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爱心企业通过自建自办托育机构、引进第三方托育机构合作运营、合作共建办托等方式提供托育服务。该办法首次提出对用人单位购买“托位”或其他方式提供“托位”服务提供一次性补助,补助资金可用于购买婴幼儿照护的服务、劳务、照护期保险费等。可见,措施给力,真金白银补偿到位,填平“托育真空期”就不难。
这边要上班,那边要带娃,似乎难以兼顾,但当上班可以带娃时,矛盾就解决了,既能留住员工的人,也能留住员工的心,可明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向心力。在福建,“鼓励职工带娃上下班”的“神仙企业”并非个例。
填平“托育真空期”,一方面需要企业用心为员工着想,尽最大能力解决带娃困难,职工也会以更加热情的工作来回报企业;另一方面允许带娃上班需要付更多支出,这些成本不应让企业独立承担,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期待各地能以此为启发,通过政府、市场等多方力量填平“托育真空期”,为广大女性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让她们安心创造更多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能呵护家庭和谐,从而助力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