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易永艳 实习生 刘苏鹃
“风推开窗子,春光就透进来了。蝴蝶飞到窗外的桃树上,不知道他对桃花说了什么,桃花一下子羞红了脸。”
3年前,武宁县横路乡上富完全小学的张一菲写下这首小诗,由此开启了一段诗意旅程。
这趟诗意旅程,是在采诗志愿者陈燕燕的带领下打开的。4年来,她和当地志愿者深入武宁县偏远山村,引导孩子们走向自然,走进诗歌的世界,孕育出充满诗意的童年。
孩子们在油菜花田里采诗。受访者供图
陈燕燕指导孩子们写诗。易永艳摄
种下诗歌的种子
帮助乡村留守儿童打开自己的心扉,是陈燕燕一直坚持做的工作。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曾在西部地区多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活动,在一些孩子沉默叛逆的背后,她发现被忽视的情感需求和欲望表达。
“与其让孩子流泪倾诉,不如让他们发现自身的美好。”陈燕燕决定将目光投向充满灵气的乡村大地,带着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写诗。
起初,质疑和不理解从四面八方涌来。“山里娃没接触过系统的诗歌训练,能写出诗吗?”“我从没上过诗歌课,万一孩子们写不出,岂不是闹笑话?”……
是孩子们充满童趣又饱含深情的诗歌,给了陈燕燕极大的信心。2020年6月,在荷花点点、蛙声阵阵的池塘前,武宁县鲁溪镇梅颜村小学的孩子们以心为笔,写出了一首首以夏天为主题的诗。
“我多想,我是月亮,您是星空,我枕着星星入眠。”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陈燕燕心里隐隐震撼。写下这首诗的孩子告诉她:“天空中,月亮和星星常常相伴而行,如果我和爸爸也像月亮与星星一样就好了。”陈燕燕意识到,诗歌或许能成为孩子们情绪的出口、情感的寄托。
“诗歌虽不能直接解决现实问题,但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在诗歌里有了落脚点。”陈燕燕开始深入武宁县山区,陪孩子写诗。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都是孩子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孩子们推开了一扇感知自然的大门,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陈燕燕说。
叩开孩子的心门
在收集诗歌时,陈燕燕的心灵不时被孩子天真烂漫的话语撞击,也从字里行间发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诗歌成了讲故事的载体。“春节到了,左联右联开始吵架,他俩又在争论谁的功劳最大,横批姐姐跑过来,牵起两个弟弟的手,别吵了,别吵了,我们是幸福的一家。”读到这里,陈燕燕扑哧一笑,“这个孩子应该是一个姐姐,她通过对联投射出自己平时小大人的形象。”
有些孩子看起来笑意融融,但诗歌里却写满了孤独。“我家门前停着一只鸟,它的爸爸妈妈去捉虫了,我的爸爸妈妈也去‘捉虫’了,我们都感觉很冷很孤单。”陈燕燕立即找来写诗的孩子,陪她谈心,疏导其内心的孤独。
一些在外务工的家长,读到孩子写的诗,常常觉得不可思议。“是不是老师修改过的?”“原来孩子这么想念我们,我们都不知道。”“要经常回去陪陪孩子。”骄傲、愧疚、欣慰、感动,家长的情绪也被一一激发。
“诗歌不是技巧,也不是模板,是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后,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真情流露。”陈燕燕说,诗歌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的心门,这扇门背后,既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也有家长里短;既有充满童真的快乐时光,也有鲜为人知的小秘密……天真的童年、未来的愿望都在一首首小诗里娓娓道来。
留下诗意的童年
临近开学,武宁县第四小学春草青文学社主编周妮燕又要为刊物收集诗歌作品而忙碌。自寒假前“征集令”向全校发出后,诗歌作品在寒假期间如雪片般向她飞来。2020年11月,陈燕燕等志愿者来到武宁县第四小学,摇响采诗的木铎。在孩子们不断高涨的创作热情中,春草青文学社应运而生,至今已出版13期刊物。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我们只是种下了一颗种子,为他们留下诗意的童年。”周妮燕说,目前学校涌现了一大批小诗人和一些采诗的老师,学校还在筹办诗社,开辟诗歌天地,出版春草青诗集,带领更多的孩子叩响诗歌的大门。
令陈燕燕感到欣慰的是,创作的热潮还蔓延到了幼儿园,唤醒了幼儿园小朋友的诗情画意。走进武宁县第三幼儿园,大厅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张张展板,展示着孩子们用文字和绘画写下的诗。为了引导孩子们写诗,学校培养了专门的采诗教师,每周给孩子们上诗歌课,还申报了相关的研究课题。“诗歌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带给孩子们一个更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下一步,我们将总结工作经验,把这项工作辐射到乡镇幼儿园。”武宁县第三幼儿园党支部副书记徐立慧说。
如今,在武宁县,越来越多的学校向采诗志愿者发出上课邀请,随着一首首小诗从孩子的心底流淌出来,一本本童诗集被印刷传播,一场场诗歌课培训的落地……孩子们的童年,正被诗歌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