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金秋,江西省农科院第五届科技成果开放日举办,我省农作物种子的“隐形冠军”浮出水面:特优水稻标杆“野香优航1573”、芦笋“井冈”系列、油菜标杆“赣油杂8号”和小品种大能量的“赣豆10号”……每一粒种子的创新,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中的科研攻关,每一种作物的成熟,都饱含着科技工作者在示范田里挥洒的汗水。
一粒小小的种子关系到百姓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省农业科技工作者持续攻关,不断改进生产改善生活质量,努力实现掌握自主核心技术,为推进“赣种强芯”、沃土安粮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4月,颜龙安院士
10月17日,郭兵福在江西省农科院大豆杂交圃查看杂交粒存活情况。本报全媒体记者 朱晨欣摄
育大豆得“金豆”
十月,我省大豆进入收获季。大豆摇铃千里金,一垄垄的大豆卷进收割机,变成黄灿灿的豆子,上演着一幕幕丰收的喜人场景。
“我今年种的是省农科院选育的‘赣豆10号’,每亩产量约260公斤,产量比前几年提高了三到四成。”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大豆种植户吴周胜笑着说道。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然而,要种好一粒大豆,可不容易。
“我们这里潮湿多雨,大豆种子繁育困难、芽率低,到北方繁种,又多裂荚,真是让人头痛”“我种的是自留种,播种后不出苗,投入了成本又没有产量,信心都快没了”……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大豆研究团队发现我省多在红壤丘陵旱地、田埂和低产田等地块种大豆,存在着传统模式劳动力需求大、单产潜力低、栽培技术落后、杂草防除难等问题
“要想让大豆变‘金豆’,丰收、高产的‘密码’就藏在种子里。”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国家大豆体系南昌站站长郭兵福介绍说。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除了春夏秋三季在省内进行试验,团队还在全国多地建立了育种点,开展穿梭育种研究:春季,团队利用海南、湛江的光热资源为大豆育种“加速”;夏季,他们转战河南试验田开展大豆播种;秋季,团队追着大豆成熟的脚步在各试验点选种;冬季,他们又来到海南开始了新一轮播种。四季轮回,团队如同候鸟南来北往,只为早日培育出优质豆种。
种质资源是品种选育的基础。团队利用巴西等国外大豆种质资源和省内外优异品种资源,结合我省种植实际,经过筛选、种植、测量、品比,陆续选育出“赣豆10号”“赣夏豆1号”“中赣601”和“赣豆16号”等高产品种。
新的品种和技术,怎样才能惠及更多人?郭兵福带着团队奔走在田间地头,推良种、传良法,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大豆生产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让豆农切实享受科技增产带来的红利。
“亩产265.94公斤!”10月9日,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湖口县付垅乡种植的大豆新品种——“中赣601”进行验收。这个结果让现场的种业企业代表与种植大户纷纷竖起大拇指,一大批农户的种植热情被带动了起来。
种业企业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生产。为了让更多“商业化”种子用于生产,郭兵福团队不断加强与种业企业的合作,用品种的优异表现“征服”企业。2022年以来,团队培育的多个大豆新品种与山东、河南等省的种业企业签署了经营权转让协议,实现了我省大豆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的突破。
“我们会继续用科学家精神做好科技研发与服务工作,立足于生产实际,执着研究,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大豆品种。”谈及接下来的打算,郭兵福如是说。
10月17日,罗绍春在江西省农科院芦笋种质资源苗圃查看芦笋生长情况。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旻摄
“井冈”芦笋“节节高”
在江西省农科院有一个科研团队,突破了我国芦笋种子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培育出“井冈”“兴国”等系列芦笋品种,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业基础。
近日,在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芦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罗绍春指引下,记者走进江西省农科院芦笋种质资源苗圃,一根根芦笋长势喜人。
“你瞧,这是近些年培育的新品种‘兴国1号’,个头特别高,差不多有2.5米。”罗绍春介绍,苗圃里收集了这些年团队培育的芦笋,而它们的种子则保存在省农科院蔬菜分子育种工程研究中心,那里恒温恒湿的环境中保存着200多份芦笋种质资源。
早在1997年,省农科院芦笋研究团队开始研究如何突破芦笋种子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团队用时5年收集国内外芦笋种质资源,引入了100多份芦笋种子。在收集、保存、鉴定种子的基础上,开展植物组织培养,并致力于研究芦笋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方法。十年磨一剑,团队先后培育出“井冈701”“井冈111”“兴国1号”“兴国2号”等品种。
谈到芦笋自主培育,罗绍春说:“科研攻关一代种子的时间往往需要10年,1997年至2007年,我们培育出国内首个杂交一代芦笋品种‘井冈701’,后来,培育出国内首个通过分子标记选育的全雄芦笋品种‘井冈111’。芦笋是雌雄异株,雄株比雌株一亩产量高30%左右。”
20多年来,省农科院芦笋研究团队持续攻关,收集保存了国内最为丰富的芦笋种质资源,创建芦笋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和芦笋设施避雨栽培技术,筛选鉴定出优异种质,解决了我国种质资源匮乏、无自主知识产权优良品种等难题。该团队开展的芦笋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荣获2017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如何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为推动我省芦笋产业发展,该院芦笋研究团队走遍全省芦笋种植基地,指导各地掌握标准化设施避雨栽培技术,让“井冈”“兴国”等系列芦笋品种早日成为乡村振兴“强引擎”,如今,已在兴国、井冈山、吉州等县
油菜花的“金色密码”
一朵油菜花的背后,藏着怎样的“金色密码”?10月17日,记者走进省农科院油菜组培室,整齐的放置架上面摆放着数千件培养瓶,随手拿起一件,只见瓶内幼苗已萌出数片新叶,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是我们团队培育的明星品种‘赣油杂8号’,它的花瓣较大,花色鲜艳,适于机械化收获,可兼作观花、菜用、饲用油菜品种。”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伦林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成果。
“赣油杂8号”,是江西近年来选育出的杂交油菜新品种,2017年通过国家品种登记,2022年入选国家主导品种,2023年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连续多年被列为江西省主推品种。“以前榨1斤油需要3斤菜籽,现在只需要2斤半,大大增加了农户的种植收益。”陈伦林说。
截至目前,“赣油杂8号”在江西累计推广800万亩,实现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成为省内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菜品种。它的出现,填补了江西油菜生产缺乏自主品种的局面,为本省的油菜产业发展贡献了自主科技力量。
江西是我国最适宜种植油菜的区域之一,但长期以来面临着高效育种难的问题。2007年,陈伦林加入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油菜创新团队,2016年,他们对油菜种子进行全生育期调控,率先创建了油菜“一年五熟加代”技术,仅用70天就能“孕育”一粒种子,育种效率是传统方法的2.5倍。“这可以加快品种选育的速度,一年可以做别人两年半的活。”谈及自己的科研成果,陈伦林眼中带着光。
成果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陈伦林说,一年365天,自己有一半的时间都待在田间地头。为了实现油菜的加代繁殖,缩短品种的育种周期,陈伦林和他的团队一年内需要多次往返青海、甘肃等地进行育种,出差时间最长的一次达118天。
此外,陈伦林告诉记者,婺源的油菜花田就是以“赣油杂8号”为主,“它的花期可以延长5至7天,每延长一天,就多给景区增加一天收入。”
探索的脚步不止于此。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气候条件以及菌核病的影响,陈伦林及团队不断研究探索,培育抗病性、抗倒性更强的油菜新品种。他表示,“我的心愿就是让这些‘小金花’开满赣鄱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