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禾哟,割禾哟,看到丰收真快乐,今天割个千千担,明天割个万万箩……”金秋时节,一场细雨过后,在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今年的“坞源早”》,制定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措施。
做好农业“芯片”
“早年我外出打工时发现,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我想到家乡也有特色水稻品牌,于是决定返乡发展。”程道明告诉记者。
返乡后的程道明创办了一家稻米加工厂,并与父亲一起奔走于田间地头,还带领儿子直播带货,通过网络打响万年贡米品牌。
今年,程道明收获了10万斤野生稻,产值达100万元。“我希望万年贡米被更多人熟知,经营好加工厂让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就业,振兴乡村。”程道明说。
“为做好农业‘芯片’,我们每年投入100万元,筛选1至2个新稻种,计划到2025年推广种植优质新稻种5个以上,实现产业化种植。”万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万年县从“芯”开始,与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加快优质万年贡谷稻种培育,目前已成功培育4个优质稻新品种。
如今,万年贡谷已融入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米粉、糍粑、年糕等深加工产品频频出现在餐桌上;稻作文化故事、稻作习俗等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世界稻作文化公园、神农源风景名胜区、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成为万年人与外地游客了解万年稻作历史文化的“桥梁”。
离开万年时,记者登上万盛大道旁的观景台,一幅五彩斑斓的稻田画映入眼帘,“国米·万年贡”“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等字样尽收眼底,这不仅承载着当地群众对厚重的万年稻作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彰显了他们对民族复兴、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