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作蒸馏酒历史提前至西汉
南昌新闻网讯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的大型青铜蒸馏器一直受到考古界的关注。近日,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首次对青铜蒸馏器进行仿制和模拟实验,证实其确有蒸馏酒的功用,这将中国蒸馏酒的技术实现可能性上推千年。
蒸馏酒是指利用蒸馏工艺制取含酒精量较高的饮用酒,即人们常说的白酒。蒸馏酒在中国起于何时,学界至今尚无共识。但蒸馏酒作为食用酒的大量生产是在元代的观点,因为有文献支持,也有实物证据,为学界认同。忽思慧《饮膳正要》载:“阿刺吉酒,味甘辣,大热,有大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刺吉。”“阿刺吉”是“出汗”的意思,描述蒸馏时蒸汽在容器壁上凝结成汗状。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而最有力的证明则是进贤县的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发现了水井、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等遗迹,证实了在元代白酒生产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西汉时期酿酒成为重要手工业之一,不仅有家用自酿、小酒肆、大酒家等私营酒业,还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酒业管理体系。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了一批造酒、储酒、佐酒的器具,反映了西汉贵族的饮食文化。其中海昏侯墓东侧走廊北侧出土了一件青铜蒸馏器,包括天锅、筒形器、釜等组件。内有残留物为芋头,是制作白酒的常见薯类原料之一。考古专家认为汉代墓葬中这种蒸馏器的发现罕见,且体型庞大、结构完整,或与酿造低烈度白酒有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周嘉华研究员认为,“元代已生产蒸馏酒的论断较有说服力,但并不排除在元代以前,有部分人已掌握运用蒸馏技术来制取蒸馏酒。”
日前,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团队首次对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进行仿制和模拟实验。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教授姚智辉表示,“综合器物出土位置、残留物的信息、刘贺的身份背景以及器物结构设计,并以仿制装置使用不同原料进行实验,得到充分的实验数据后,可以确认这是一套早期蒸馏酒装置”。研究团队按照1:2比例仿制器物,分别以固态酒醅、液态啤酒和黄酒等为原料,进行箅上蒸馏、釜中蒸馏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箅上还是釜中蒸馏,每次都能得到现代意义上的蒸馏酒产品,且蒸馏效率均大于70%。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韩国河表示,“这一新发现纠正了基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的流行观点,将中国蒸馏酒的出现时间提前至西汉时期,改写了中国酿酒技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