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发布,南昌多项指标有新变化
出行便利,通勤舒适,已成为宜居宜业城市的一大标签。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为报告监测的城市之一,南昌多项指标有了新变化,在通勤时间、通勤交通方面有出色表现,八成通勤者45分钟内可从居住地到达工作地,超过半数市民能5公里内“幸福通勤”。
八成通勤者45分钟内可达
通勤意为从家到工作场所的往返过程。《报告》选取了45个中国主要城市,通过多个维度对2023年的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为报告监测的关键指标之一,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是指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单程45分钟以内可达比重。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总体平均77%。其中,北京为58%,上海为70%,广州为73%。数据显示,南昌在通勤时间方面,有80%的通勤者能够在45分钟内由居住地到达工作地,较2022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占比提升,意味着南昌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在提高。通勤便利的背后,是城市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系统,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络。
对不少自驾车上下班的市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南昌城市路网持续加密。近年来,南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多条快速路的开通,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规划建设“十纵十横十联”骨干路网体系,畅通了城市“主动脉”,致力打通城市“断头路”,畅通了区域“微循环”。南昌还取消了机动车尾号限行,不断改善市民出行体验。
城市公共交通越来越便捷
除了自驾上下班,公交和地铁等公共交通是市民通勤的主要交通方式。报告从“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指标,来衡量一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南昌公交45分钟服务能力占比为45%,较2022年增加1个百分点,为市民提供了更加高效的通勤选择。
南昌2015年底开通了首条地铁线,目前已开通4条地铁线,线路总里程128.6公里,设车站94座(其中换乘站9座),公共交通分担率达58.6%(公交、地铁),全线网列车正点率、运行图兑现率、客流强度、移动支付水平、第三方乘客满意度等均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在建线路为1号线北延线、东延线和2号线东延线三条延长线,总长约31.75公里,计划2025年底前建成开通,极大方便地铁与南昌东站、南昌昌北国际机场等交通枢纽之间的连通,届时南昌地铁运营总里程也将超过160公里。
除了便捷的轨道交通,南昌还通过提升公交线路和服务效率,进一步缩短市民的通勤时间。“大站快车、需求响应式公交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公交线路的运行效率。”南昌公交运输集团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南昌共有公交车3697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2264辆,占比61.24%。2020年至2023年,南昌公交集团投入资金近5.2亿元,购置更新高品质空调公交车970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占车辆总数的58.90%,车辆品质保持中部地区城市公交前列。
超半数市民能5公里内“幸福通勤”
记者了解到,45个中国主要城市中,单程平均通勤时耗为35分钟,其中,超大城市平均39分钟,特大城市平均35分钟,Ⅰ型大城市平均33分钟,Ⅱ型大城市平均32分钟。同一类型城市中,南昌、福州、合肥、乌鲁木齐均为34分钟,南昌较2022年通勤时耗减少了1分钟。
通勤便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职住平衡,职住分离度可以理解为从居住地到最近就业场所的距离。《报告》指出,南昌的职住分离度为3.9公里,较2022年缩短了0.3公里。居住地和就业地距离较近,意味着市民大大减少了通勤时间和成本。
5公里以内的通勤距离被称为“幸福通勤”。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越高,说明城市能够就近职住、绿色出行,拥有幸福通勤体验的人口比重越高,也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比重5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报告》显示,2023年,南昌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比重达到53%,比2022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南昌很多市民能够选择步行、骑行等慢行方式上下班。
如何让短距离通勤的人,拥有方便的交通工具?南昌大力发展绿色出行方式,如共享单车、电动车等。目前,全市共投放共享单车约11万辆,不仅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让城市更低碳。南昌还不断加强人行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加强慢行系统和公共交通的融合衔接。
南昌在通勤方面的出色表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洪观新闻记者 吴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