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是时代的守望者,记录着社会变迁的每一个节点,见证着社会发展的每一次跨越。
他们是明亮的指向塔,致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照亮着社会的前行之路。
他们是永不缺位的逆行者,踩着泥土而行,心怀梦想和使命,新闻现场总有他们向前冲的身影。
笔端书写人间冷暖,镜头记录社会万千。回望过去一年,从人潮汹涌的活动盛会到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现场,从晨光微喜到星光点点,从乡村小道到城市街角,他们始终步伐坚定,勇毅前行。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今天是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我们把镜头和版面留给依旧奔忙、来不及感受节日氛围的他们,听听他们的故事和感悟,谨以此感谢每一位记者的辛苦付出。
执“纸”之手 南昌日报社总编室 符洁蓓我的工作时间是晚上,这个没有“白天”的工作是艰辛的,但更是打动人心的。在工作中,每一次拿到重点选题、重大热点稿或者是遇到突发事件,那种被打了鸡血的感觉让我沉迷。2023年11月15日,我像平常一样在稿库里浏览记者提交的当日稿件。一篇名为《白鹤小雪的回家路阔别190天跨越2000多公里的重逢》的稿件吸引了我,文中记者以白鹤小雪为主线,讲述了受伤“小雪”在南昌受救助、成长、放飞,并回到南昌的故事。记者通过各个节点采访,在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情节讲述中,串联起南昌候鸟保护工作与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效,向读者讲述了生态保护的南昌故事。整篇稿件结构合理、感情真挚、情节动人、文笔流畅,瞬间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梳理好整篇稿件,再配上生动的图片和有创意的版式,特别报道《白鹤小雪回家了》在我和同事的共同合作下完美呈现。而这篇报道最终在2023年江西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以上只是我20年工作生涯的一个小片段。一条条新闻的及时刊发,一篇篇深度策划的高质量报道,有我和同事们的默默付出。我们一起把关斟酌一字一句一图,一起体验甘苦伏案耕耘守在深夜,在党报这个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执着追求自己的新闻理想。
而长年的晚班生涯,也牺牲了我的家庭时光,丈夫偶有怨言,常说我执子之手的人不是他,而是这张报纸;两个女儿常说,我的休息日就是她们的开心日和幸运日……在内心深处,我对家人的歉疚与日俱增,但幸运的是能得到家人的理解,让我能沐浴着月色和星光,执“纸”之手,参与这座城市的建设,记录这座城市的蜕变,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与650多万南昌市民一起,共享这座城市的美丽与繁荣。
“初心”如磐
南昌日报社经济新闻部 万晓霞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永远好奇,把有意义的事情讲述得有意思。这是我作为一名记者的“初心”。自2008年进入南昌日报工作以来,虽然我被选题虐过千百遍,但内心依然保持热爱,热爱这个从小就向往的职业。记者这个职业丰富了我的阅历,让我对自己的家乡南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更有机会讲好南昌故事、唱响南昌好声音。
今年夏天,我路过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意外发现一个“现象级”场景:小巷内灯火璀璨、人潮涌动,很多游客翘首以盼,只为一览“半遮面”古风表演者推开窗户的那一瞬间。我决定写篇通讯,展示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如何火“出圈”。随后,我深入采访,细心捕捉老街区的新潮流。通过反复打磨、修改,《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潮经济”点燃“新烟火”》出炉了,稿件通过感受老街区的变化,以小见大,折射出南昌近年来的发展。稿件刊发后,同城新媒体竞相转载,业内同行纷纷表示,这篇稿件通过一个街区的小故事,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活力四射、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大南昌。
这一年,我采写的南昌故事不止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从孩子家门口“上好学”到百姓“一窗口”办成多件事,从国庆节名叫“国庆”的市民讲述家国情怀到南昌市西湖区“八一”宣讲团全城一线宣讲传承红色基因……每一次采访,我都深入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企业车间等基层一线,只为采写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通过讲好南昌故事,为南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新闻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就在群众身边。未来,我将继续保持初心,紧跟时代步伐,采写出更多南昌好故事,用新闻迸发力量,为南昌鼓与呼!
精益求精
南昌日报社晚报新媒体 曹超
作为一名从事了14年新闻工作的媒体人,这一路走来感慨万千,自己能以微薄之力参与见证无数个新闻时刻,这一切都让我满怀感动和自豪。
近年来,南昌举办了诸多重大活动,八一广场升国旗活动、烟花晚会、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南昌市横渡赣江系列活动、南昌飞行大会……众多南昌的大事喜事,我都有幸参与相关报道。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八一广场的升国旗活动。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军旗升起的地方,人们齐聚于此,行注目礼,高唱国歌。作为新媒体人,我和同事一直守在电脑前,等待现场的摄影部同事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我们第一时间将升国旗现场编辑成短视频及时推送。通过我们的报道,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这份对祖国、对英雄城的热爱,也让八一广场升国旗活动成为南昌一张闪耀的文化名片。
2024年南昌两会召开前,为了做好两会直播间的设计,我和同事连续几天熬夜奋战在电脑前,精心挑选每一张照片,为了展板设计更加协调美观,版式设计推倒重来了五六次。在设计《一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时,我和同事为了一张图片使用是否妥当、配色是否美观,哪怕已是凌晨也在继续沟通、修改。
近2年,我参与了3部国防教育主题微电影的拍摄、剪辑。在剪片时,为了完美节奏和情感表达,一部片子要反复调整,通宵达旦是常态。我对于每个转场、音效都严格把关,只为让影片呈现最佳效果。在制作微电影的过程中,我从小演员们眼神里看到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令人动容。
14年的新闻工作,让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新媒体人。这些年,有过熬夜制图、剪辑视频的艰辛,有过突破创意瓶颈的焦虑,但更多的是见证南昌成长的喜悦。未来,我愿继续坚守在新闻岗位上,与南昌一同书写更多美好的篇章。
见微知著
南昌日报社编务办 熊婷婷
转眼又是一年记者节,今年也是我加入新闻记者队伍的第14年。
回望过去,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也收获了无数的成长与感悟,虽不敢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却也努力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过去一年,在互联网渠道多元泛化,“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传媒人”的自媒体时代,在充斥着浮华的流量面前,坚持聚焦个体命运,聆听时代声音。
采访中,我跟随普通人的日常去体会平凡生活,看病就医、就业创业、孩子入学……用心去感受这座城市的民生幸福,感知时代的发展。如今再回想,他们的形象清晰且鲜活。翻开一页页采访本,我看到——
有不慎从脚手架上摔落至9级伤残的农民工,在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帮助下,顺利拿到工伤赔偿。
有退休后去到北京照顾小孙子的老奶奶,再也不用跨越1400多公里往返报销,手机上办理手续后就能直接刷卡报销。
有通过免费渠道、免费培训找到工作的工厂工人、家政服务人员、外卖小哥等群体。城市的角落,筹建起来一个个免费驿站,为他们遮风挡雨。
曾经遍布城市角落的“小修小补”摊点又回来了。700多个小摊背后,是700多位手艺人的生计,“圈起”城市一个个便民生活圈。
如今在南昌,最快只需47秒,便可通过“昌通码”上的义务教育数字招生智慧平台,为孩子办理义务教育入学。曾经全家齐上阵、搬着小板凳去排队报名的画面,已然成为历史。
记者这个职业,总能让人获得许多新鲜且特别的经历,于无声处,于细微处,感受人间冷暖和生活变化。秋去冬又来,寒色遮不住万山翠,新的一页即将开启,来年期待着更多精彩的故事。
用心“聆听”
南昌日报社政文部 万敏
今年8月份,我踏上了采访闲置资产改造升级的道路。为了弄清楚老旧厂房如何改造升级、改造过程中有哪些亮点和难点,我跑了不少老厂房、老服务区,有已经建好的,还有正在建设的。其中,雷公坳文化体育产业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雷公坳服务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曾经是南昌周边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随着2007年南昌西外环高速通车,2008年附近收费站撤销,雷公坳车流骤减、热闹不再。2019年,考虑到周边城区文化体育资源紧缺,政府相关部门决定将雷公坳服务区改造成文化体育产业园。我和产业园负责人深入交流,看园区配套、访企业感受、听群众心声,了解他们的团队在建设、招商、运营等方面做的创新。
在原江西客车厂,我看到项目已基本完工,在保持原生产厂区的外形外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工业风的改造,并将打造一个超万平方米的大型室内气膜滑雪场;双港汇创意产业园一改原老厂房特色,以大学生创意为主题,引进大学生音乐选拔平台、工业风的咖啡烘焙工坊等;在菊圃路118号的原橡胶厂,泽万文创园充分利用原厂房的特点,打造了文化商业主题街区……
近年来,南昌市针对不同闲置的老厂房、老服务区,分门别类开“良方”,让老厂区、老服务区变身新兴产业聚集地。漫步在这些老厂房、老服务区内,我看到的不仅是闲置资产的新生,更是产业和群众“家门口”的就业,感受到的是城市发展的蓬勃脉动。
记者是什么?我一直坚信,记者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社会责任的守望者。从业多年,我把电脑搬进了卧室,习惯了手机24小时开机,睡前一定要再校对稿件。在采访过程中,我坚持深入一线,让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未来的日子,我也会继续用心去聆听时代的声音,用笔触去捕捉改革的脉搏,用镜头去记录更多这个伟大时代发生的美好故事。
步履不停
南昌日报社社会新闻部 黎姿
从海昏侯国遗址出土中药辅料炮制品展版揭展,到全省首趟进口榴莲海铁联运班列顺利抵达南昌国际陆港,再到洪州大桥全线通车;从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到“奔跑吧·少年”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再到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回顾近一年的采访工作,几乎每个月都有大事发生,南昌“奔跑”的速度可见一斑。而每一次采访、每一篇稿件,也都是我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见证。
从这个现场到那个现场,从业5年来,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名“新人”,拥有对新闻的绝对热情,坚持走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第一线。在田埂上,大田农社负责人邹泰晖告诉我,依靠数字化赋能,其农社的万余亩农田只需要26名职业农民管理;在车间里,佳时特副总经理李莉告诉我,他们又一次突破了“卡脖子”技术,研发的高速高精数控机床全程精度达1微米、重复定位精度达0.4微米;在教室中,全国模范教师熊春文告诉我,出身农村的他深知农村教育的艰辛,但他坚信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希望家乡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握住这把钥匙,开启属于自己的未来;在车站前,红谷滩区政协委员李春告诉我,他经过深入调研,提交了南昌西站高铁乘客换乘地铁免二次安检的建议案,被采纳并落地实施;在科技园,年轻的创业者张宇告诉我,南昌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给了他无限的动力和信心……每一位采访对象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生动、饱蘸深情的南昌故事,这些故事通过我和同事们的笔触和镜头得到展现,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时代交响曲。
“一字一个脚印”,是新闻前辈范长江的嘱托。行程万里,不忘初心。边走边爱,南昌已然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更是为它奔走的热爱者。未来,我将用“步履不停”的韧劲和决心,继续书写更加精彩的南昌故事!
定格精彩
南昌日报社影视部 杨紫韬
2013年,我进入了南昌日报社影视部,从事新闻工作。从刚进入单位骑电动车“扫街”,经常把电动车骑到没电的状态,到后来开车去了很多偏远县区,我熟悉了南昌的大街小巷,为日后的新闻采访提供了帮助。也从只拍摄图片的摄影记者,成长为独立操控无人机、独立拍短视频、独立剪辑短视频的全媒体记者。
这11年来,我积极做好新闻宣传,10幅作品获得了省级新闻奖。在2016年,我参与拍摄了“2016年南昌国际马拉松”活动,为了寻找最佳拍摄点位,我在活动开始前反复奔走,最后选定八一大桥附近的一栋高楼楼顶。当看到参赛人员奔跑在八一大桥的桥面,我及时记录下这壮观的景象,照片在报纸头版刊登,也获得了省级新闻奖。
在2020年7月,南昌处于汛期,我被派驻在南昌新建区一处郊区,与防汛人员一起脚踩泥泞,见证防汛人员在水中堵泡泉、夜间值守的场景。我用镜头记录了防汛人员为人民服务,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幕幕感人场景。
在2024年2月(农历大年初一晚),我参与拍摄了2024年南昌市迎春烟花晚会,与众多市民游客一起观看,为南昌打造“网红”城市助力。
在2024年9月30日晚,在八一广场,我拍摄记录了“弘扬爱国志奋进新征程”国庆升国旗活动前的南昌,全国各地的游客提前一天在八一广场上静候国旗升起的画面。
记录时代变革、讲好精彩故事。在这11年的记者生涯中,我经历了全媒体记者转型,通过镜头记录见证了家乡南昌的发展,我将会继续通过镜头拍好时代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
锦上添花
南昌日报社南昌新闻网 刘溱
在新闻的世界里,除了文字的力量,视觉元素同样承载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任。作为一名美术编辑,我有幸在这场视觉与文字的交响乐中,扮演了色彩与线条编织者的角色。
大学时期,我主修视觉传达设计,怀揣着对美的无限向往,渴望用设计讲述故事、传递情感。毕业后,我有幸成为一名新闻人。
和其他记者、编辑不同,我通过设计来表现内容、传达情感,今年以来,我参与制作了多个新闻产品,其中包括《好人故事绘》《我是一滴水》等。在接到《好人故事汇》设计任务时,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好人的光辉事迹,我详细了解“好人”背后的故事:帮助85名困难学子圆梦的八旬退休教师梅佳瑞、六进火场灭火救人的军人胡能迢、八次下潜挽救落水生命的邹文敏、坚持公益捐赠过百万的耄耋“老兵”顾长城……他们的事迹令我动容。我开始尝试结合柔和的色彩画面与温暖的图片,期望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感动与温暖。
在经过反复细化与修改后,作品在多个平台推出,受到网友一致好评,其中《好人故事绘:心中装着人们的好警察魏和友》被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公众号转载,这样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美术编辑的工作,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情感的传递。
AI的出现,让我明白需要不断学习,拓展更多的职业技能。从平面设计到视频、动画制作,再到融合AI技术,让作品有了更多呈现的可能。在作品《八一广场追光记》中,我尝试运用AI和动画,让八一广场的老照片动起来。这些尝试,锦上添花,不仅丰富了视觉形式,也提升了读者的观看体验,让我倍感自豪。
每一次设计,都是对新闻的再创造。我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前行,用色彩与设计,传递新闻的温度与力量。
以梦为马
南昌日报社时政部 刘冕
在这个属于记者的节日里,我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5个年头。回望过去的5年,我如同一位时光的记录者,用笔头细细勾勒着南昌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与脉动,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自豪。
南昌,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悄然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从老城区的保护性修复到新城区的蓬勃兴起,每一处变化都凝聚着城市发展的智慧与决心。我有幸成为这一切变迁的见证者,亲眼目睹了东湖意库、大士院老街的新生,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地方,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也见证了南昌作为“网红”城市的崛起,一江两岸夜景的璀璨、秋水广场喷泉的壮观,还有万寿宫、绳金塔美食街上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无一不通过我的文字,在社交媒体上大放异彩,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每一次深入现场的采访,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温度与力量。无论是走访南昌老旧小区改造的现场,倾听居民对于新生活的期待;还是参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各大论坛,了解城市未来的蓝图,这些经历都让我更加坚信,记者的工作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连接人心、促进社会进步的桥梁。
展望未来,我深知作为一名记者的道路既光荣又充满挑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新闻;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中,坚守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是我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我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新媒体技能,力求在报道中融入更多创新元素,让新闻更加贴近读者,更具影响力。同时,我也将用心讲好南昌故事,以笔为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用笔触记录下南昌这座城市的人文风貌,为南昌乃至更广阔的世界记录下更多真实、动人的瞬间。
勇往直前
南昌日报社洪观新闻编辑部 梁琼
第25个记者节如约而至,转眼间,已是我成为编辑的第6年,从青涩稚嫩的新闻“小白”蜕变成新媒体“老兵”,一路见证着英雄城南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记者、编辑是一群怎样的人?在圈外人眼里,我们自带“光环”,非常神秘;在家人眼中,我们日夜颠倒,奔波忙碌;在朋友眼中,我们总不“在线”,经常“爽约”,甚至逢年过节,我们也不曾停歇,坚守在新闻采编一线,将真实、鲜活的新闻资讯第一时间推送给用户。
回想起2年前,我从客户端编辑转为微信编辑,工作节奏加快,除了推送稿件,报选题、做策划成了我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和同事围绕“南昌这十年”推出主题策划,邀请市民用光影记录南昌十年巨变,此次征集活动共有200余人投稿,收到了600余张与南昌有关的照片,活动推文被同城媒体和网评员转发,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这是我参与融媒体策划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更加坚定了我做好新媒体的决心。
千人横渡赣江、万人骑游夜跑、羽毛球世青赛、烟花晚会、八一广场升国旗活动、南昌飞行大会……一个个活动、一场场赛事在南昌接连举行,大美南昌正在被更多人看见,作为一名新媒体小编,能近距离记录南昌文旅发展的“高光”时刻,通过新媒体,用文字的力量激发市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我倍感荣幸!
全媒体时代需要不断创新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这就要求记者编辑要有过硬能力、高强本领。未来的日子,我将加强学习,增强本领,学习各种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深入研究新兴媒体宣传的走向和规律,力求使新闻宣传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做好新时代的见证者、传播者、记录者。
热情奔赴
南昌日报社民生新闻部 黄琛琛
今年是我成为记者的第6个年头了,一路走来,有前辈指引前进,有同事携手奋斗,在自我挑战追逐梦想的旅途中,我始终怀揣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敬畏,收获了无尽的快乐与幸福。
近两年,随着南昌“网红”城市的大热,文旅创新持续出圈出彩,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英雄城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作为文旅口线的记者,无论是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滕王阁北园、还是焕新开街充满“烟火气”的大士院街区,抑或是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受汉风古韵的魅力……我都身处其中,贴近每一次现场,感知着城市文旅脉搏的跳动。
特别是今年以来,南昌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志奋进新征程”八一广场升国旗活动后,每个月的首日我和小伙伴们也开启了一场场神圣而庄严的“约定”。迎风飘扬的国旗,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更坚定地履行自己作为记者的使命——“要把值得被大家看见的场景记录下来”。
在天南地北彻夜等待的人群中,我看到了一颗颗滚烫的爱国之心;在一次次风雨无阻的奔赴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南昌的喜爱与赞美;在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我见证了城市焕发出的蓬勃活力,种种场景,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也让身为记者的我热血沸腾,我写下了《国旗升众志燃共祝祖国繁荣昌盛》《厚植爱国情怀点燃爱国激情》《8万群众齐看国旗冉冉升起》等报道,用文字描绘那震撼人心的画面,传递着现场澎湃的情感。
不断地行走、感受、沟通、记录是记者特殊的工作方式,这让我更加了解南昌这座城市,也让我越来越融入并爱上南昌。我感恩这份职业,让我从一个匆匆来往的看客,成长为会从不同的视角去捕捉细节的有心人。
心怀敬畏
南昌日报社家庭医生报 于家兴
我的师傅是一位十分严谨的人,从事医学编辑工作近20年。在我入职的第一天,他问了我三个问题:第一,你知不知道医学编辑工作并不轻松?第二,你的心能否静得下来?第三,你是否准备好将来接受批评?说实话,当时我被这三个问题问得有点不知所措,只是一个劲点头。
最初,我被安排做编辑助理工作,以为编辑就是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修修改改而已。当我自信满满地将改好的稿件送给师傅,他一眼扫过,便发现了好几处错误,当场批评我工作不仔细:“医学科普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不仅是要看文字、标点符号是否错误,更要注意剂量单位、药品名称,一旦出错,会影响千万读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当时,我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同时,也让我明白,要做好医学编辑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编辑功底,还要懂得相关医学知识。
此后,我开始对医学编辑工作有了敬畏之心,对一篇稿件会反复进行推敲,遇到不懂的地方虚心请教。就这样,我逐渐掌握了基础的医学编辑常识,并跟着师傅做选题策划、向医生约稿。
有一天,师傅对我说,“你从现在开始,要独自承担两个科普版面的采写工作。”那一夜,我在兴奋和惶恐中失眠了。兴奋的是,我的付出得到了认可;惶恐的是,要独自面临更巨大的挑战。那段时间,我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努力,但我却在工作中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医学科普宣传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要心怀敬畏,保持仔细、耐心和钻研的精神”,这是师傅对我的教导,指引着我在医学科普宣传这条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