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何去何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拆迁或是第一选择,原地推倒重建也似乎只发生在乡村。不过,南昌市东湖区三经路7号(原南昌市公安局东湖分局住宅楼)的业主们,却做到了原拆原建——在原址上按原来的格局重建两栋四层的住宅楼。
11月19日,“三经路7号”原址重建的两栋新楼主体已完工,内部正进行隔墙等施工。再过约7个月,这里的32户居民就可以原地入住,喜迁新居。
文/图 周泽涵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李巧
“三经路7号”新建楼房已经封顶
“三经路7号”旧貌
“三经路7号”旧貌
墙体开裂、外墙渗水
超“50岁”老楼“老毛病”频发
“三经路7号”建于20世纪70年代,由两栋高4层的住宅楼组成,住着32户人家,至今已逾50年。岁月侵蚀,房屋墙体严重开裂、漏水问题频发,时刻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安全。
“房子是砖混结构,墙体没用水泥,顶楼也是用瓦片盖的,刚搬进来时,环境还不错。可时间一久,问题全都冒出来了。”在“三经路7号”居住了15年的陈先生说,房子墙面时不时“脱皮”,台阶上都是破损的痕迹,居民们住得很糟糕。
每逢下雨,该处居民楼的情况更糟糕。“因年久失修,单元楼顶多处漏水。4楼已经无法住人。”陈先生是单元楼3层的住户,只要下雨,雨水就会顺着4楼流到3楼他的家中,每当这时,他家就得准备五六个盆子来接水,甚至盆子不够时还要用洗衣机来接水。
“住在这里最怕下雨天,尤其是晚上,因为漏雨折腾一整晚,睡也睡不好。”陈先生无奈地说,房屋老旧带来的漏水等问题历经“缝缝补补”却始终无法根治。最后,实在没办法,他只好出去租房子住。
经鉴定,“三经路7号”被认定为D级危房。“由于房顶上的瓦片年久失修,导致外墙不断渗水,阳台水泥的表面也裸露在外。”陈先生苦恼地说,这不仅对业主造成了困扰,还给过往行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简单修缮,无法根治这栋楼的“老毛病”。
于是,有部分业主提议,自筹资金在原址上“原拆原建”。然而,在筹建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超九成业主自筹资金
2400元/平方米重建新房
2023年5月,业主开始商议“三经路7号”危房解危改造项目;6月25日,包括陈先生在内的5人业委会正式成立。“从业委会成立到当年11月,我们共开了8次碰头会,因为自筹资金一直没有商量妥当,所以重建之路又暂时搁浅。”陈先生说,直到2024年3月,“三经路7号”危房解危改造项目才重新启动。
让居民们感激不已的是,“三经路7号”危房解危改造项目的审批过程得到了东湖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助支持,一路“开绿灯”。东湖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危房办主任付佳介绍:“审批过程十分复杂,涉及8个部门、需盖8个章,但政府、街道以及社区为其开通‘绿色通道’,手续很快办理成功。”
“三经路7号”危房解危改造项目最后商讨的方案是:业主自主筹资,以每平方米2400元的价格,对这两栋危房进行彻底拆除、原址原面积重建。
2024年4月,住宅楼开始围挡,并通知业主搬迁;8月12日正式动工拆除。其间,前后共召开了近10次业主碰头会。
在筹备过程中,尽管大部分业主愿意自掏腰包,但还是有部分居民为此“犯了难”——32户业主中,起初有5户业主表示反对,和业委会僵持不下。不过,经过几个月的沟通,32户业主中有30户业主同意出资筹建,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我家房子面积106平方米,重建费用大概30万元,花这些钱能让居住环境大变样,很划算。”业主邹先生表示,因为两栋楼的周边设施配套好,也住了很多年了,所以在提出重建之初,他就积极响应,愿意自己出资把危房变“新房”,住着更加安心。
两栋住宅楼现已封顶
预计2025年6月底竣工
今年9月20日,“三经路7号”1、2栋危房改造工程正式开工。11月19日,施工现场已被围挡,室内隔墙等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据了解,两栋住宅楼于10月25日封顶,预计2025年6月30日竣工。
对于即将实现的“新居梦”,包括陈先生在内的业主都满怀憧憬。“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看一下施工进展情况,因为是自己出资,所以对房屋质量也很上心。”陈先生表示,以前的空调外机是装在阳台的外墙上,很危险,新房建好后,每家每户都有了飘板来装空调外机。
“我都规划好了,我家客厅到厨房都要铺上瓷砖,两个房间就要用木质地板。”陈先生在谈及自己即将装修的新家时,很兴奋地说,原先厨房和卫生间是分开的有点占地方,现在自筹重建后,他要好好规划一下。
“只要老百姓有需求,符合相关规定,依法进行审批,就可以申请,以此消除危房的安全隐患。”付佳介绍,目前在东湖区,除了“三经路7号”以外,还有另外3处地方,在进行合法审批后,也采取了“原址原建”的方法。